满族在线

 找回密码
 马上加入
查看: 3702|回复: 1

[满洲先世(清前)] 略论明末浑河两岸满族的社会生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2 07: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3-3-20 19:10:46  作者:张杰

内容摘要:后金天命六年(1621),努尔哈赤率八旗兵攻占明朝以辽阳、沈阳为中心的浑河南北地区,随即将大部满族人迁移于此。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又将都城从辽阳移至位于浑河之北的沈阳城。满族从浑河山区迁移到浑河平原地区之后,社会...

后金天命六年( 1621),努尔哈赤率八旗兵攻占明朝以辽阳、沈阳为中心的浑河南北地区,随即将大部满族人迁移于此。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又将都城从辽阳移至位于浑河之北的沈阳城。满族从浑河山区迁移到浑河平原地区之后,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本文拟从征战、农耕、文教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征战


  满族先世散居于浑河山区,常年的狩猎生活,形成了长骑射的民族传统。明末迁移到浑河平原地区的满族人,始终处于战争状态,在金、清政权控制区外,东南有朝鲜支持下的明军毛文龙部,西北是与明朝结盟的察哈尔蒙古,西南与明朝相峙于辽西战场。三面受敌的客观环境,使全体满族人必须随时披甲出征,“戮力行间,岂所乐为,亦出于不得已也。”


  从满族迁入浑河平原地区之后,连年出征四处作战,已经成为满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小规模的战争时有发生,重大的战役也常年不断。对明朝方面:努尔哈赤时期有广宁之战与宁远之战,皇太极时期有五次人口之战与松、锦会战;与漠南蒙古:努尔哈赤时期有征喀尔喀五部之战,皇太极时期有四次亲征林丹汗之战;对朝鲜的战争;阿敏与皇太极先后两次进入朝鲜。这些大规模的战事,少则动用数万人,多则十几万人。如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发动的宁远之战,清崇德六年( 1641年)皇太极亲临前线的松、锦会战,可以说都是倾国而出,远远超过“三丁抽一”的出征规定。皇太极在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一次谕旨中说,“满洲竭力为国,有经百战者,有经四、五十战者”。可以说每个满族家庭,莫不如此。


  常年的战争,使满族人民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代价,严重阻碍了正常的生产活动。清崇德七年(1642年)正红旗托格退牛录下,弯都里妻子告状说:“抢昌平时,我子阵亡,上边赏的人并我儿妇,并为本牛录毕牙禄占去,止剩我夫妻二人。及本牛录折屯,我贫苦无力,不能搬家,在发谈牛录屯居住一年后,往本牛录处来,丈夫饿死途中。”此外,战争还给满族人民带来沉重的物质负担。八旗兵出征作战时要自备行装、粮食、马匹,每逢出征,“有卖牛典衣,买马制装,家私荡然者”。即使不出征时,守堡巡边的任务也很繁重,如盖州地处边境,军士防守共有10处,不分昼夜冬夏,每日侦探缉逃,修墙浚壕,至夜复登域巡视。

社会生活的军事化,使战争掠夺物质包括人口,成为满族经济来源的重要补充。据一个叫喀拜的普通满族士兵告状时说,他在出兵时掠夺财物被管事牛录库拜强占的有:“所得缎衣、闪缎被,所获木匠夫妇及其一子,获马一匹、牛一头、一女子。”一般情况下,满族士兵及其家属,每遇出征都“争着要去,而跪着向汗要求去”,就是因为出征可以俘获大量战利品,增添家中劳动力和财富,改善生活条件。


  二、农耕


  满族人在浑河上游山区赫图阿拉时,已经从事农业生产。据萨尔浒战后被俘的朝鲜人亲眼所见:“自奴酋(指努尔哈赤)及诸子,下至卒胡,皆有奴婢(互相卖买)、农庄(将胡则多至五十余所),奴婢耕作以输其主。”满族进入浑河平原地区后,以“计丁受田”为标志,农业生产成为满族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


  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的“计丁授田”对象,既有八旗兵丁,也有奴仆壮丁。这种计丁授田分配土地的目的,是为了将满族人民与土地结合起来,以保证兵源和军备供应。真正在土地上实施农耕的八旗兵丁并不多,主要劳动力是被掠夺来的汉族和朝鲜人。如正白旗士兵姚塔,“有庄田二,在撒尔湖地方,离本牛录屯另住。被明兵犯境,掠去满洲一名、汉人二名、汉妇人三口、牛一头。”。这个例子说明,即使普遍兵丁,相当多的人也是采取庄田形式来组织生产的。


  当时辽沈地区存在大量荒地,后金又经常面临粮食困难,使满族的农业生产受到高度重视。皇太极多次在各种场合强调发展农业,他指示各旗牛录额真:“树艺之法,洼地当种粱稗,高田随地所宜种之,地瘠须加培壅,耕牛须善饲养。尔得一一严饬。如贫民无牛者,付有力之家代种,一切徭役,宜派有力者,勿得累及贫民。”(《清太宗实录》卷13)还有一次,皇太极出巡时“见民间耕种愆期”,经调查是牛录章京因筑城额外派夫,致误耕作。皇太极因此下令:“嗣后有滥役民夫,致妨农务者,该管牛录章京、小拨什库等,俱治罪。”


  清崇德六年(1641年),都察院参政祖可法等人提出四条建议:“申严沽酒之禁,杜塞囤积之弊,疏浚河渠之路,请开捐粟之例。”这些都与农业生产有关,其中说“计造酒米数,每日不下数百石”,证明满族经营的农业,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07: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文教


  早期的满族,没有任何文化教育。据朝鲜人记载:“有汉人龚正陆者,掳在其中,稍解文字。因虏中无解文之人,凡干文书,皆出于此人之手”。努尔哈赤虽然借用蒙古文创制了满文,但发展文化教育尚不具备条件。据《满文老档》所载,满族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始于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这年七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命令巴克什钟堆等8人,教授八旗子弟读书。努尔哈赤告诫他们8人说:“对在你们之下的徒弟和入学的儿童们,能认真地教书,使之通文理,这就是功。”说明满族进入浑河平原地区后,儿童开始入学受教育。但那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具体教育状况不得而知。


  皇太极继位后宣布“振兴文教”,把发展满族的文化教育作为基本国策。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下令达海等人翻译汉字书籍,以解决满族人学习文化的需要。两年后,皇太极又下令:满族15岁以下、8岁以上者,必须入学读书,若有不服从者,“不令尔披甲出征”。皇太极做出如此严厉规定,是因为当时满族人中,尚武之风胜于读书。如汉官胡贡明在奏议中所说:“皇上谕金、汉之人都要读书,诚大有为之作用也。但金人家不曾读书,把读书极好的事,反看作极苦的事,多有不愿的。……以臣之见,当于八家各立官学,凡有子弟者,都要入学读书,使无退缩之词。”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后金礼部首次开科取士,取中16名举人,其中刚林、敦多惠、查布海和恩格德4人是满族人,他们也是满族最早的举人。


  皇太极下令翻译汉字书籍,以达海成就最大。他翻译的书籍有《素书》、《刑部会典》、《三略》、《通鉴》、《六韬》、《孟子》等书。除达海外,其他人还有选择地翻译了《四书》、《辽史》、《金史》和《元史》。这些翻译书籍的刊行,弥补了满族自身文献的不足,在满族中间掀起了学习文化的热潮。除了发展文化教育外,满族出身的八旗将领,还通过学习文化汲取汉族封建统治经验。《啸亭续录》卷一《翻书房》条中记载:“崇德初,文皇帝患国人不识汉字,罔知治体,乃命达文成公海翻译《国语》、《四书》及《三国志》各一部,颁赐耆旧,以为临政规范。”由此可见,满族文化教育的进步,为清政权夺取中原打下了基础。


  明末满族从浑河上游山区迁居浑河平原地区后,身临四战之地,社会发展急剧变幻,百业待兴。他们不畏连年征战,以少胜多由弱变强。他们迅速转变观念,在承担比汉族多30余种差徭的情况下,艰苦创业发展生产。他们奋发向上,勇于学习,不断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了自身素质。满族崛起于浑河上游山区,成长壮大于以沈阳为中心的浑河平原地区,经过十几年的风雨磨练,终于挥师人关,建立起统治全中国的大清皇朝。



  (作者系辽宁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满族在线

GMT+8, 2024-4-28 22:35 , Processed in 0.046875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