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在线

 找回密码
 马上加入
查看: 3763|回复: 5

[近现代] 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名探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11 07: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住我们曾经的家园
翻开世界地图,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有不少俄文地名后附有另一个名称。本文重点介绍了7个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名的俄语名称来源、含意和传统的满洲(及其他通古斯)名称来源、含意。
  众所周知,在外兴安岭以及石勒喀河以东、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约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满洲等通古斯民族的领土,大量的史料文献证明,各族人民早就世世代代劳动、生息和繁衍在这块土地上了。远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时代,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文明。公元七世纪,靺鞨人一支在这里建立了渤海国。十二世纪初,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建立了金国,在黑龙江流域设置了蒲与路。十二世纪时,蒙古帝国在黑龙江流域下游设置了水达达路,并在黑龙江河口设立了征东元帅府,统辖这一地区。到了十五世纪初,明朝又在广阔的黑龙江流域,建立了各级行政机构进行管辖。在明万历年间,管辖范围西起鄂嫩河,东到岸页岛,北至乌第河,南临日本海。十七世纪初,清朝政府接管了明朝在东北的疆土,继续在黑龙江流域行使主权。居住在这一地区各族人民在从事严峻生产活动的同时,为了相互交往和生产斗争的需要,各族人民对其居民聚落及其周围的目然地理实体——山脉、河川、港湾一一予以命名。为此,在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地上,我周各族人民早以满语、鄂温克语、赫哲语和乌德海语命名了许多地理名称。为此,在地名命名上,在地名专名和地名通名的体例和使用上,黑龙江南北两岸、乌苏里江东西两岸本是浑然一体的。
  以地名通名为例,在乌苏里江以东的传统地名中,称山脉为“阿林”“岭”;称山为“琐子”“砬子”“台”“台子”;称大河为“河”“江”“比拉”“必拉”“乌拉”;称小河为“沟”“沟子”“河子”“岔”;称港湾为“崴”“崴子”;称村落为“屯”“房子”“营子”“城子”;称平地草场为“甸子”;称山间密林为“窝集”;称小湖、洼塘为“泡”“泡子”等。他们所使用的地名通名与东北三省在概念上是完全一致的。
  各族人民存这一地区用满语、赫哲话和乌德海语命名大量居民点、河流、山脉以及海湾。在这些地名中,较著名的有海兰泡、伯力、海参崴、兴凯湖、庙街、双城了、乌苏里江、黑龙江的另一称呼阿穆尔河等。我国人民命名的小居民点、小河流名则在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尔地区更是俯拾皆是,举不胜举。归纳起来传统的中围地名命名可以分为以下5种类型:
  1.以地理方位命名.如:东岔(Duntsa)、东北岔(Dun-Bcy-Tsa)、大南岔河(Danantsa)、东沟(Dun-gou)、南岔(Nantsa)。
  2.与狩猎业和动物有关的命名,如:满语意为“山羊”的伊曼河(I-man)、马鹿沟(Malugou)、黑瞎子沟(Khay-Sya-Tszy-Gon)、野猪河(Tetyukhe)、狍沟(Paugo)。
  3.与渔业、林业和农业有关的命名,如:满語意为“鱼皮衣”的瓦库(Vaku)、麦河(mavkhe)、海参崴(Haishcnwai)、红高梁(Khungolya-gou)、柴顶子山(Chay-Din-Tszy)、夹皮沟(Chapigou)。
  4.与矿产、土壤、土质有关的命名,如:黄泥河子(Khunikhcza)、早泥河子(Khanikheza)、灰泥河子(Khu-Ni-Khe-Tszy)。
  5.与神话传说、宗教、历史人物有关的命名,如:满语意为“天王”的乌苏里江(Ussuri)、元宝大沟(Yuan-Bao-Da-Gou)、曹操沟子(Tsao-Tsao-Gou-Tszy)。
  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传统地名是生活在这一地区满洲等各族人民长期在这里进行牛产活动和对当地大自然认识的结果。只是由于19世纪中叶沙俄的入侵才使这一地区地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俄罗斯侵占了满洲、蒙古大片领土
  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黑龙江流域没有一个以俄语命名的地名。然而由于1858年、1860年沙皇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这两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去了返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好山河。俄国在此到处设置军事哨所,并以俄语名称篡改传统的中国地名。沙皇俄国为了吹捧殖民扩张活动所取得的功绩,往往采取以沙俄殖民活动探险家、先驱者、军官以及其主子沙皇姓氏来篡改中国已有的传统地理名称;或者以俄语命地名为殖民扩张活动歌功颂德。如将海兰泡更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把伯力更名为哈巴罗夫斯克;把海参崴更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为纪念彼得大帝,将塔阳鄂萨哈湾更名为彼得大帝湾;为纪念俄国海军上将K.N.波西耶特(1819~1889),将摩阔崴更名为波西耶特湾,湾边一居民点也命名为波西耶特;为纪念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1015),将葫芦崴改名为弗拉基米尔湾;为纪念俄国东正教教长阿瓦库姆,将外伏锦河改名为阿瓦库莫夫卡;为纪念东正教奥莉加日,将滨海的石门镇、石门湾史名为奥莉加、奥莉加湾;为纪念沙皇尼古拉一世将庙街更名为尼占拉耶夫斯克。
  回顾20世纪70年代,中苏两国在乌苏里江边境由于苏方的挑衅曾一度发生了举世瞩目的珍宝岛事件。其后苏联企图以更改滨海边疆区的汉语、满语地名来掩盖沙皇俄围占领中国领土的历史真实。为此,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72年12月26日颁布法令以俄语名称更改了7个残存的以满语、汉语命名的城镇和河名;居民点野猪河(Tetyukhe)更名为达利涅戈尔斯克(Dal'negorsk),俄语意为“遥远的山城”;野猪河码头(Tetyukhe Pristan')更名为鲁德纳亚码头(Rudnaya Pristan'),河名野猪河(Tetyukhe)更名为鲁德纳亚河(Rudnaya);刀兵河(Dao-Bin-Khe),更名为阿尔谢尼耶夫卡河(Arsen'yeka);西南岔(Sinantsa),更名为切列姆沙内(Cheremshany);在满语中意为“山羊”的伊曼(I-man),更名为达利涅列钦斯克(DaI'nerechensk),俄语意为“遥远的河城”;满语意为“边界”的苏城(Suchan),更名为游击队员城(Partizansk)。

那里还有我们的同胞
  以下重点将7个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名的俄语名称的来源、含意和原来传统满洲名称的来源、含意一一向读者作一介绍。
  布拉戈维申斯克(BIagoveshchensk)
  俄罗斯联邦远东地区城市,阿穆尔州首府。与中国黑龙江省黑河市隔江相望。从黑河市乘船只要5分钟就可以抵达:冬季江面结冰后,汽车可以直接开过去。满语传统名称为“海兰泡”,它是哈喇泊之传讹。哈喇系满语、蒙语“黑”之意,泊和泡都为汉语通名。因此海兰泡为“黑河”或“黑泡子”之意。1958年5月8日,堪察加大主教英诺森来此主持了该地第一座圣母报喜教堂的奠基仪式。同年5月28日,沙皇俄国用武力强迫中国清朝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了我国东北大片领土。沙俄政府官员为“庆祝”《中俄瑗珲条约》的签订,同年8月,将瑷珲对岸的海兰泡改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俄语语意为“报喜城”,表示俄国殖民者入侵这一大片领土,完成了沙皇俄国侵吞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计划和目标,以此向在圣彼得堡的沙皇尼古拉一世报告黑龙江流域北岸并入俄国的喜讯。海兰泡改名为布拉戈维中斯克之时,标志了我国正式丧失黑龙江以北六十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布拉戈维申斯克向来是俄远东地区对华贸易的前沿口岸。整座城市在绿树、草坪、鲜花、江水的环绕之中。1987年,黑河用一船西瓜从该市换回大批化肥,结束了两岸20年的隔绝,打开了两国边贸的序幕。如今,双方的边贸、旅游已经搞到红红火火,每天有三四千人过江。由于俄语名称太长,念起来拗口,为了方便称呼,中国人干脆简称它为“布市”。

我们与对岸的同胞及其其他兄弟民族有着共同的信仰--萨满教
  哈巴罗夫斯克(Khabarovsk)
  俄罗斯联邦远东区城市。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处东岸,与中国黑龙江省抚远县近在咫尺。1860年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被沙俄割占。满语传统名称为“伯力”。原是女真部族博和哩的住地。唐初为黑水都督府驻地,“绝沃沮千里,至颇黎”。公元722年,唐朝曾在此设勃利州刺史。辽帝国,伯力属五国部节度使,辖黑龙江下游各部,博和哩为五国头部。十五世纪时明朝在此设巴忽鲁卫,隶属于奴儿干都司。清朝崇德八年(1643年)在此设博和哩噶珊。颇黎、勃利、博和哩、剖阿里都是伯力的谐音,来源于部落名博和哩。据《满洲源流考》卷11《疆域》载:“博和哩,满洲语,豌豆也”。1858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派遣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侵占中国黑龙江沿岸并在此设军事哨所。穆拉维约夫为吹捧俄国十七世纪的侵华急先锋叶·帕·哈巴罗夫在远东地区的“考察”功绩,将伯力改称为“哈巴罗夫卡”(khabaroska)。随着居民点的扩大,1883年10月又改为“哈巴罗夫斯克”(Khabarovsk)。据沙皇侵华史料记载,叶·帕·哈巴罗夫是继波雅科夫第二个入侵黑龙江流域的俄国人。此人原是勒拿河畔一个贩卖盐、粮兼经营土地的暴发户,后来因故破产走投无路,投靠雅库茨克督军手下,充当沙皇政府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的前先锋。哈巴罗夫这伙无恶不作的俄国强盗在黑龙江流域沿江抢掠,杀戮我国各族居民,焚烧城市和聚落,奸淫妇女,激起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愤怒反抗,在一次战役中击伤了哈巴罗夫。1653年,沙皇俄国认为他侵占黑龙江流域有功,封他为军役贵族。如今在哈巴罗夫斯克火车站的站前广场上还矗立着一座哈巴罗夫的全身塑像,立碑纪念这样一个江洋大盗,正好是树起了暴露沙俄扩张行径的一座耻辱柱。哈巴罗夫斯克是俄罗斯联邦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首府,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6l万。也是远东地区的铁路枢纽、河港和航空要站。哈巴罗夫斯克与我国哈尔滨、沈阳每周都有班机往返。中国于1992年9月9日在此设领事馆。1993年6月15日与我哈尔滨结为友好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VIadiVostok)
  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区首府。太平洋岸最大的海港。蒙古人称永明城。中国传统名称“海参崴”。崴是我国东北地区通行的地方性地理通名,来源于满语,意为“港湾”。汉语标准读音为“Wai”,上声,不读平声的“Wei”。海参崴意为“海参的港湾”,因港内盛产海参而得名。当地口语又简称它为“崴子”。继《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年(1859年),沙皇派侍从将军伊格纳季耶夫前来北京,胁迫清朝政府批准《瑗珲条约》,并签订割让乌苏里江以东土地的新条约。在伊格纳季耶夫与中国清朝政府谈判的同时.俄国沙皇下令占领乌苏里江右岸和沿海港口。按照沙皇的命令,穆拉维约夫派遣滨海省司令卡扎凯维奇率兵占领了从乌苏里江口直到图们江口的中国滨海地区.强行拆毁清政府设置的卡伦(哨所),并于1860年在海参崴建立了侵略据点。1862年沙皇政府将此地改称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在俄语中意为“控制东方”或“镇东”。它赤裸裸地暴露了沙皇俄国对东方的侵略野心。当年海参崴居住着很多华人。据1920年统计,全市劳动人口中40%仍为华人,后来几乎全部被驱逐出境。
  符拉迪沃斯托克作为俄罗斯远东地区第一大城市和太平洋沿岸的最大港口,它以其环境优美、气候适宜、港口设施完备、战略地位重要、文化科技发达、城市建筑绚丽多彩而著称于世,素有“远东明珠”之美誉。它是一座集军港、商港、渔港于一身的混合型港口。是远东远洋捕鱼基地.也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二战后长期以来属军事禁区,直到1992年1月俄政府才宣布对外开放。1992年9月10日与我大连市结为友好城市。
  尼古拉耶夫斯克(NikoIayeVsk-na-Amure)
  全称为阿穆尔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俄罗斯联邦远东区港市。在黑龙江下游左岸。中国传统名称叫“庙街”。清朝康熙、乾隆年问所绘地图在黑龙江口南岸标注为“庙屯”,并在旁注以满语对音。庙屯即庙街。以后清朝地图和文献中又称“庙噶珊”、“庙尔噶珊”、“庙尔”和“庙尔街”。噶珊在满语中为“乡村”的意思。是清政府在这一带设置的基层行政组织。1850年沙皇尼古拉一世派遣侵华急先锋涅韦尔斯科伊入侵黑龙江下游,同年7月11日存黑龙江口附近的亦失开湾建立了第一个俄国侵略据点——彼得冬营。他继续沿江而上,8月13日,公然在中国领土庙街升起俄国军旗,建立了以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名字命名的又一侵略据点——尼古拉耶夫斯克哨所。1858年《中俄瑗珲条约》签订后正式为沙俄割占,从此,俄国扩张主义野心家尼古拉一世名字就刻在黑龙江口。1926年改称阿穆尔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曾为沙俄和苏联前期重要的太平洋海军基地。由于冬季冰冻期长且位置偏北,其位置被海参崴取代。现人口3万多,为河海转运站和渔业基地。

  萨哈林岛(Sakhalin)
  俄罗斯联邦太平洋沿岸最大岛屿。西隔鞑靼海峡同大陆相望,南隔拉彼鲁兹海峡同日本北海道对峙。
  萨哈林岛名称来源于满语。满语称黑龙江为“萨哈林乌拉”。因该岛位于黑龙江即“萨哈林乌拉”河口而得名。中国传统名称为“库页岛”。以居住该岛上的民族是库页人(即阿伊努人)而得名。早在西汉《山海经》的《海外东经》篇里就对库页岛有记载。从唐朝起,中国就开始管辖库页岛。在唐代,库页岛是黑水靺褐的窟说部,到元朝称其为“骨嵬”。据《明会典》记载,1412年(明永乐十年)明朝政府在库页岛北部设置了囊哈儿卫。正统以后又在中部波罗河流域设置了波罗河卫。17世纪初清朝政府继续在库页岛行使主权。在《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清朝将黑龙江下流两岸包括库页岛在内规定由宁古塔将军(1757年改称吉林将军)管辖。每年夏季派出官吏由松花江进入黑龙江于6月中旬到达特林,在那里征收赋税并渡海前往库页岛,巡视全岛。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向清朝政府缴纳貂皮等土产品作为赋税。有人曾在库页岛发现了隋、唐、宋各朝的珠子和耳环,足以证明库页岛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明朝文献写作“苦兀”或“苦夷”,清朝文献写作“库叶”或“库野”,均为库页岛的不同音译。历史文献上又称其为“黑龙屿”。1853年4月23日(咸丰三年三月十六目)。沙俄用武力非法占领库页岛。1860年11月14日《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库页岛被沙俄割占。1904至1905年日俄战争后,根据《朴次茅斯和约》库页岛的南半部归日本管辖。1920至1925年日本也曾占领该岛北部。日语称此岛为“桦太”。以岛上长有粗大桦树而得名。1945年根据《波茨坦协定》苏联将库页岛收回。1947年1月将该岛和千岛群岛合在一起,行政上设为萨哈林州。
  乌苏里斯克(Ussuriyysk)
  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区城市。传统名称为“双城子”。清光绪年间曹廷杰著《伯利探路记》称: “双城子……以东西两城得名(相距四里许)。俄国占东城,其城以土为之,高可丈余,城南北长,东西短。……按双城子古为肃慎国地,亦女真部地。唐为北沃,明为建州卫与野人卫交界之处,国初属瓦尔喀部。《大清一统舆地图》东城日富尔丹,西城日朱尔根,未知创自何时。”俄国殖民者于1860年占领该城,1926年命名为“尼科尔斯克一乌苏里斯克”。1935至1957年改称“伏罗希罗夫”。1957年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将此地改名为“乌苏里斯克”,因位于乌苏里地区而得名。乌苏里来源于满语,是“天王”的意思。乌苏里斯克是中国黑龙江省边境城市绥芬河市至海参崴的必经之地。人口16万。目前,乌苏里斯克已与东宁县开发以边贸为主的一日游。

  斯塔诺夫山脉(StanoVoy Khrebet)
  东西伯利亚南部。为北冰洋同太平洋水系的分水岭。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为清俄两国之间的界山。《尼布楚条约》汉文本称其为石大兴安岭。俄文本称其为Kamennyye-goty,意即石山。清朝地方志中多次记载精奇里江(即今结雅河)源出北兴安岭或兴安岭,兴安来源于满语“金阿林”,意为极寒处。中国习惯将中国东北境内的此山脉称兴安岭,把石大兴安岭称为外兴安岭。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后被帝俄割占。俄语名称斯塔诺夫山脉来源于动词stanovit sva,意为停住。指俄国侵略者向黑龙江畔推近时,面临此大山难以逾越,故名。
改自周定国《中国测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加入

x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1 08:2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努力吧,同胞们
发表于 2012-11-11 17: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不敢正视的伤疤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1 17: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想 发表于 2012-11-11 17:35
历史不敢正视的伤疤

满洲如同蒙古,朝鲜和哈萨克一样被分开
发表于 2012-11-11 22: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尽是眼泪
发表于 2012-11-12 13: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分两边,
山河永在!
人虽离散,
应效犹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满族在线

GMT+8, 2024-4-29 11:4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