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在线

 找回密码
 马上加入
查看: 2846|回复: 16

关于关内旗人过年的些许疑问,求达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8 19:36: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奶奶说我太爷太奶活着的时候过年很简单,基本不怎么准备,过年最多吃顿饭就算过了,然后我又听北城老人的录音好像他们过年也不怎么讲究,我们家是内务府,北城人是驻防,所有的共性也只有都为关内,是不是关内的普通旗人过年本来也没许多讲究还是只有我们家有些特殊,求解
发表于 2012-10-18 19: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挺隆重的吧。。
发表于 2012-10-18 23:53: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倒没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
过去大家都穷,有钱的也比较节俭,更别提满洲人普遍比较抠门儿(自己瞎猜的,别当真),过年怎么可能很隆重?而且这是汉族人的节日。。。
没文化背景的节日就是凑热闹。圣诞节大家都是怎么过的?
细想来,现在大家过节多数都是为家人团聚找了个借口。。。
别以为汉族的文化比咱们满族的保存的好哪里去,汉文化剩的都只是些皮毛了。
好好学习咱们满洲的文化吧,别让满洲文化也变得象汉文化一样!
(挨千刀的清宫剧,我恨你们。。。)
发表于 2012-10-18 23:57: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一下我上面说的那一大段话。。。
农历新年是汉族的节日,旗人没有过新年的传统,所有不会太隆重。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9 00: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Namutu 发表于 2012-10-18 19:47
挺隆重的吧。。

会不会内务府都跟皇帝家过年,自己家不过,所以等没了皇帝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过了
发表于 2012-10-19 08: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甜甜 发表于 2012-10-18 23:53
你倒没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
过去大家都穷,有钱的也比较节俭,更别提满洲人普遍比较抠门儿(自己瞎 ...

你错了。农历新年一样是满洲人的传统节日。而且清代宫廷内一样非常隆重。
还有,满洲人一点都不抠门,满洲人最讲究,没钱也要穷讲究。过年就算没钱也要整的很有排场。
发表于 2012-10-19 08: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yonggartu 发表于 2012-10-19 00:02
会不会内务府都跟皇帝家过年,自己家不过,所以等没了皇帝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过了 ...

我觉得是你家特例。。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9 08:36: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Namutu 发表于 2012-10-19 08:19
我觉得是你家特例。。

很有可能是解放战争从北京出来的时候出了那点事没钱过年了
发表于 2012-10-19 09: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Namutu 发表于 2012-10-19 08:19
你错了。农历新年一样是满洲人的传统节日。而且清代宫廷内一样非常隆重。
还有,满洲人一点都不抠门,满 ...

“没钱也要穷讲究”这话非常同意~
发表于 2012-10-19 09: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甜甜 发表于 2012-10-18 23:57
总结一下我上面说的那一大段话。。。
农历新年是汉族的节日,旗人没有过新年的传统,所有不会太隆重。 ...

你找一下老舍写的正红旗下 对北京底层旗人的生活就有个大致的了解了
发表于 2012-10-20 14: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Namutu 发表于 2012-10-19 08:19
你错了。农历新年一样是满洲人的传统节日。而且清代宫廷内一样非常隆重。
还有,满洲人一点都不抠门,满 ...

这话讲得太对了!一点儿都不假!满洲族人过年太讲究了!
发表于 2012-10-20 15: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吉林日报》/2010 年/12 月/11日/第 002 版


满族年三十,要张贴对联、窗花、挂笺(过去按旗属分别贴红、黄、蓝、白色)、福字、贴门神(系吸收汉族风俗),戴荷包(过去王宫要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有互相赠予的)。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挑红灯,天黑点灯,彻夜不熄。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有褶子,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忌日子过“秃”了。码放饺子忌摆成圈,怕新日子走了死门子。子时煮饺子,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了!”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  这天晚辈要向长辈叩头拜年(旧时女性行跪拜抚鬓礼),家长要给小孩守岁钱。宗族近亲也要互相拜年,亲朋好友则筵宴相邀,一起叙旧话新。除夕要祭祖、祭天接神。接神在大门口放一横木以阻鬼魅进来。  除夕子夜风俗要吃饺子,饺子里面暗放铜钱,吃到者则“终岁大吉”。男孩子成群结队鸣放烟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兴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妇们则身着盛装,玩耍嘎拉哈(用猪或牛膝关节骨制成的玩具)。初一凌晨子时,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辞旧迎新。同时,在自家西墙祖宗板下摆设供品、点燃鞑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万事如意。大年初一,各家均早起,穿戴新衣,相互恭贺新春,谓之“拜年”。  初一至初五,人们都相聚一处,唱歌、跳舞、踩高跷、尽情娱乐,有的地方,年轻人还自发组织演出队,走村串屯进行表演,祝贺新年,节日气氛更加浓郁。春节对于满族和汉族来说是一个共同的节日,满族人也将春节称为“过年”。生活在兰州地区的满族大约有3万多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 “腊八粥”和“领牲”:满族人亦过昔八节(农历腊月初八)。相传,早年有卜满族族长,以势欺人,常年挨家挨户仑流要吃要喝,满族百姓敢怒不敢言。昔月初八这天,一个叫乌津拉的农民想出了个好注意,用糯米、红糖和几十种干果煮成一种粥,请族长去吃,族长一看就生气了:“这是什么东西啊,黏糊糊的!”乌津拉便告诉族长这叫“腊八粥”,族长听了这个很不顺耳的粥名后,气乎乎地走了,此后也不再挨家要吃要喝了。满族后人为纪念乌津拉,每年腊月初八这天都要煮“腊八粥”喝。过去,满族人腊八节不但自制“腊八粥”,而且要互送“腊八粥”,以加强亲戚和邻里间的团结。 腊月十五后,满族人要任选一天杀年猪,祭祀祖先、恩公和本支祖宗。年猪不得有白毛,猪捆好后抬到祖宗供位前,杀前将酒浇进猪耳朵,如果耳朵动为“领牲”了,如不动,需祷告,直到动了方可杀死。杀死后,先要将猪剁成八块,摆在祖先牌位前,烧达子香,全家磕头。礼毕,才可以吃肉。吃第一顿肉时,全家人要围着锅坐,不用桌子。 祭祖先与吃年饭:腊月二十九,满族人家家都要贴窗花、挂笺、对联和大“福”字。过去满族人在贴挂笺上很有讲究,本家是什么色旗人就贴什么色挂什么笺,祖先原是从长白山几道沟里来的就在祖宗板顶上贴几张挂笺。腊月三十这天,家家都要竖起一根五六米高的“索罗杆子”(也称神杆),杆顶上挂方形的锡升,升里盛着猪的五脏供乌鸦、喜鹊去吃。相传此杆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挖人参时用的索拨棍。又传当年明将李成梁害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蒙李夫人相救,骑马逃跑,途中马失前蹄摔到崖下,一群乌鸦、喜鹊落在他身上将他护住,追兵以为他已经摔死,便掉头走了。努尔哈赤脱险逃入山中,以挖参所得置办兵器、粮草,起兵统一了东北。后人为纪念乌鸦、喜鹊的救祖之恩,在春节竖起“索罗杆”。 除夕,满族人都要祭祖。祭祖首先要在家中正厅祖宗板前供自制米酒13盏,自制奶油点心13碟,板上贴新挂签(满文)。在院内东南角“索罗杆”前,也供着同室内相同的供品。接着,由家中长辈主祭,带领全家叩拜。之后向祖先敬奉供品,包括供饭、供菜、供酒和干鲜果品、点心等。 祭祖完毕后,全家人要到最高辈分家长屋内行拜年礼。礼毕,全家老幼循序列坐,吃年饭。一般来说,除夕这天满族人都要吃饺子。摆放的饺子要横竖成行,意味来年财路顺气。煮饺子时,锅底需烧“杏条”柴,因“杏”与“兴”谐音。当饺子从沸腾的锅里起来时,煮饺子的人吆喝道:“小日子起来了,小日子起来了!”全家人必须随喊:“起来了!起来了!”吃完了饺子后,一些人甚至会让家中小孩在屋内高处跳上几跳,预示自家的小日子蹦了个高。有一些人还在饺子里包上铜钱或其他一些东西,来测一年的运气,以此增加节日的气氛。 灯节与“笊篱姑姑”:满族人过年,从除夕到正月十五,点燃“索罗杆”上和屋檐下的灯笼后,便彻夜不息,以示红灯高照。若灯熄了,则意味着不吉利。有的人家甚至将灯点到二月初二。满族人的灯节也就是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挂各式各样的彩灯,办灯会。在农村,这天晚上有的人家还要“验月份”:用荞麦面制成12盏小灯碗,碗边标上月份,在每个碗中放一粒黄豆,然后放在锅里蒸,碗中的豆粒胀大就意味着那个月份涝,豆粒小则预示着旱,不大不小的为风调雨顺。 灯节也是满族年轻妇女的节日。这天“格格”(姑娘)们打扮得漂漂亮亮来玩“笊篱姑姑”。她们在笊篱上糊上粉莲纸,画成漂亮的大美人,再把筷子和笊篱绑成“十”字,竖的(笊篱把)做身子,横的(筷子)做双手,然后,给“笊篱姑姑”穿上漂亮的彩色纸做的衣服,让“笊篱姑姑”在桌子上欢快地跳舞。之后围观者还可向“笊篱姑姑”“问卜”,什么都行,肯满族 满族忌讳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在满族家中做客,不能随便坐西炕.蒙古族 蒙古族厌恶黑色,认为黑色是不祥的颜色。在饮食上,蒙古族忌食虾、蟹、鱼、海味等。 蒙古人忌讳别人(包括客人)骑着马在蒙古包门口下马和骑马闯进羊群,忌讳手持马鞭进入毡房。客人不经允许不可擅自进入包内,在蒙古包内不能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不能从主人的衣帽、被褥、枕头上跨过,不能在包房内吐痰,出包房不能踩门槛。蒙古族人还忌讳别人用烟袋、刀剪、筷子等指头部。 定时“笊篱姑姑”点点头,否定时“笊篱姑姑”摇摇头。

满族特有的节日习俗一、添仓节    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是日煮一盆粘高梁米饭上插用高粱秸扎的“马”或“犁丈”放入粮仓内,后来简化为用高梁秸扎成的“犁丈”直接插在粮仓上,以祈丰年。    二、太阳日(满族人称太阳为“日头”)    农历二月初一。满族人认为这一天是“太阳的生日”。用面做糕上放用粘米面掐成各色的花小鸡。予喻金鸡报晓,迎日出。    三、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要“引龙回家”,即用草木灰从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或河边。灰道弯曲如龙,以示请龙到家,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天给男孩理发,是“龙抬头”的日子,希望男孩变得聪明、学业进步。这一天还要接出嫁的“姑奶奶”回娘家,好吃好喝招待。这天吃饽饽(饺子)叫吃龙鳞,吃烙饼叫吃龙皮,吃元宵叫吃龙眼,吃米饭叫吃龙粪,吃锅贴叫吃龙爪。    四、结缘日    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要“普结善缘”,用煮熟的一碟盐水豆,彼此互敬互吃对方两颗“结缘豆”,表示“普结善缘,天下一家”。结缘都是先敬长辈长者,长者再从自己碟内掐两颗给晚辈吃,表示不分长幼尊卑,团结友善。    五、民俗节    农历四月初八日之后的第一个周六,为满族同胞的除“颁金节”之外的另一个重要节日—民俗节。是沈阳满族联谊会于二 OOO 年六月份邀请辽沈地区满族专家、学者进行考查论证后确定的。是日在春光明媚的郊外举行民族庆祝活动。    六、虫王节    农历六月初六。过去,每逢此日,每户出一人去谒虫王庙,并杀猪以祈虫王,祈求虫王管住虫害。后来深知虫害靠防治而不靠祈神。农村改为“晒衣节”,城市改为“爆书节”,以凉晒衣物图书防止虫咬。    七、马王节    农历六月二十三日。满族祖先狩猎征战,多靠骑马射箭。就是出门远行也多骑马,故多敬重马王。供马王爷时,用烧羊肉一方、鲤鱼一尾、雄鸡一只、还有白酒,行三叩首礼。供后全家饱餐一顿。    八、颁金节    农历十月十三日。公元 1635 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极在沈阳发布一道谕旨,就是用“满洲”这个新族名代替“诸申(女真)”的旧族名,所以,人们便将这一天视为满族族称的诞生日。而“颁金”一词是满语音译,为诞生、出生之意。满族人愿意接受它是因为这两个汉字有吉祥尊贵之意。因此约定俗成,各地满族同胞就都称这一盛大节日为“颁金节”。    九、走百病    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十、大祭    大祭没有固定日期,沈阳满族富户每年一次,贫家三、五年一次,一般在腊月举行,连祭三日。第一天祭祖,上午叩头杀牲为朝祭,晚上背灯祭。第二天祭天,亦称“外祭”,又叫“立杆大祭”,叩头杀牲,吃“小肉饭”和“大肉”,“大肉”俗称“燎毛肉”。第三天祭佛托妈妈,即“背灯祭”之神祗,但“背灯祭”为感恩、报恩,此祭则为求子孙兴旺、人口平安。    十一、药香节    新宾满族农家,有许多人将五月初五称为“药香节”。妇女们唠起家常都说:“五月节”天不亮采来的草药可灵了。还有的说这天露水就好像灵丹妙药,若是用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真是圣水一般。五月节采的艾蒿荫干后,用来“灸艾子”(针灸学),肚子里有食水都能灸化了,风寒腿秋天用艾蒿灸,七天就能治得不大离儿。还有的说这天刨的“八股牛”(药学名白藓皮)药劲大,治病效果好。 五月节这天人们都起大早,到河里去洗眼睛、洗脸。满族农家妇女起得最早,她们先到小河里洗脸、梳头,还用铜盆端回水给公婆洗脸。    孩子们在五月节经常唱着一首歌:“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除病去邪快乐又安康”。从这首歌词人们定会联想到艾蒿比其它药草灵气大。歌词“艾叶香香满堂”,是因为在三十年代新宾山城乡村草房很多。砖瓦房很少,房檐插上一大排艾蒿。被风一吹顺着开着的窗户吹进屋内,清幽香气满屋,真成了艾叶香香满堂了。    把桃枝插在大门上。或用桃核雕刻成小花筐挂在房门上或挂在孩子手腕上、脖子上,人们认为这能避邪。

春节,民间俗称“过年”,一般从农历十二月(腊月)廿三起,就开始筹备了。如东北俗谚所说:“二十三灶上天、二十四写大字(对联)、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备年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几乎天天在“忙年”。二十三这天俗称“过小年”,是送“灶王爷”上天的曰子,满族人也与汉族一样祭灶,吃灶糖。随后的几天都是在打扫房舍和备办年货。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一至初五这几天忌动刀剪,所以东北地区满族在除夕之前就已把这几天要吃的东西切好备好,如粘豆包、猪肉、饺子等,然后放在缸里冷冻保管,以备食用。至除夕这天吃完早饭后,开始贴对联、福字、窗花,挂笺,并在房前竖起数米高的灯笼竿子,备好红灯,准备天黑后点燃悬挂,一直要到正月十五以后才拆除。下午全家吃“团圆饭”之前,要先备一桌酒菜,由男人抬到祖坟去祭奠历代祖先,然后把写好的“谱单子”挂在西墙祖宗板下,并在前面摆好祭器和供品,全家向祖先行礼后入座吃饭。因为吃这顿饭时外出的家人都已归来,阖家团圆,所以叫“团圆饭”。所吃的菜肴,无论贫富都必须有鱼,民间称为“三十儿没鱼不成席”,以此寓“连年有余”之意。    天黑后,各家各户红灯高挂、鞭炮齐鸣,至午夜“接神”后,全家同吃“年夜饭”(煮饺子),晚辈向长辈行礼拜年,长辈则向拜年者赏“压岁钱”,随后晚辈再去至近亲友家拜年。次曰早饭后,人们都换上新装,走家串户向新友拜年。初二、初三曰,已婚妇女随丈夫回到自己娘家拜年。正月初五曰民间称做“破五”,必须吃一顿饺子,表示“过年”至此结束。但在旧时观念上,直至正月十五甚至整个正月都算做“过年”。
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到新一年的二月二曰龙抬头。    满族人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要做粘豆包、豆面卷子翟怀食。    满族人除夕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八旗所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福字。互赠绣有“岁岁平安”的荷包。    满族人除夕下午要摆供、祭祖。不常打开的祖宗龛,年三十中午打开。把擦得铮亮的锡供器摆上五件,主食摆上两摞馒头,一摞五个,猪头摆在正中间,猪鼻孔插上大葱,还有干饭五碗。供菜更有特点:第一碗是煮熟的“猪肉方子”;第二碗是过油鲤鱼;第三碗是炸粉花;第四碗是素菜大葱;第五碗是豆腐方块。满族人祭祖用的祭品,祭祀之后由家人分吃。供方子肉为四时吉庆;供鱼为吉庆有余;供粉花是保佑后辈发家;供大葱要剪去葱根,扎成一把,标志着本家后辈聪明伶俐,光宗耀祖。    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饺子中,吃到者则“终岁大吉”。然后接神、辞岁要燃放鞭炮。家家院内竖等灯笼竿,高挑红灯。    大年初一,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帽,互相拜年,恭贺新春。不过,过去满族妇女要等到初六,才可以出门拜年。正月十五,上元节,又称元宵节、灯节。满族家家除吃元宵、挂彩灯外,还有制作冰灯、堆雪人习俗,这也是北方气候所致。   “二月二,龙抬头”满族人正月不剃头,大都等到二月二这天,才肯剃头。满族人还有“领龙”的习俗,用草木灰从水缸一直撒到井旁,灰道弯曲如龙,然后在院中举行祭祀,以求一年风调雨顺。满族人腊月杀猪,三十祭祖用猪头,过了初六,将猪头放到“哈什里”(仓房),这个猪头一直放到二月二,才拿出来煮熟了吃,此举称为“龙抬头”。    过年节曰娱乐,满族人有参加人数众多的“满族秧歌”,俗称“鞑子秧歌”。满族秧歌除以走阵式来表现生产、生活和打仗外,还通过人物的扮相、服饰、道具、舞姿动律来反映。    正月里,妇女、儿童在火炕上玩“绷绳”、“抓嘎啦哈”等游戏;孩子们在室外,玩起了踢毽子、打冰嘎、藏猫猫、放鞭炮等。    满族人的节曰食品,主要有:粘豆包、粘火勺、萨其玛、白肉血肠、豆面卷子、苏子叶饽饽、大黄米干饭、火锅等。    过年满族人喜饮酒,主要是自己用大黄米酿造的“米酒”;客人来家拜年,喝的饮料是用炒糊的大黄米、高梁米冲的“糊米茶”。
族年三十,要张贴对联、窗花、挂笺(过去按旗属分别贴红、黄、蓝、白色)、福字、贴门神(系吸收汉族风俗),戴荷包(过去王宫要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有互相赠予的)。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挑红灯,天黑点灯,彻夜不熄。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有褶子,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忌日子过“秃”了。码放饺子忌摆成圈,怕新日子走了死门子。子时煮饺子,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了!”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  这天晚辈要向长辈叩头拜年(旧时女性行跪拜抚鬓礼),家长要给小孩守岁钱。宗族近亲也要互相拜年,亲朋好友则筵宴相邀,一起叙旧话新。除夕要祭祖、祭天接神。接神在大门口放一横木以阻鬼魅进来。  除夕子夜风俗要吃饺子,饺子里面暗放铜钱,吃到者则“终岁大吉”。男孩子成群结队鸣放烟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兴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妇们则身着盛装,玩耍嘎拉哈(用猪或牛膝关节骨制成的玩具)。初一凌晨子时,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辞旧迎新。同时,在自家西墙祖宗板下摆设供品、点燃鞑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万事如意。大年初一,各家均早起,穿戴新衣,相互恭贺新春,谓之“拜年”。  初一至初五,人们都相聚一处,唱歌、跳舞、踩高跷、尽情娱乐,有的地方,年轻人还自发组织演出队,走村串屯进行表演,祝贺新年,节日气氛更加浓郁。春节对于满族和汉族来说是一个共同的节日,满族人也将春节称为“过年”。生活在兰州地区的满族大约有3万多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 “腊八粥”和“领牲”:满族人亦过昔八节(农历腊月初八)。相传,早年有卜满族族长,以势欺人,常年挨家挨户仑流要吃要喝,满族百姓敢怒不敢言。昔月初八这天,一个叫乌津拉的农民想出了个好注意,用糯米、红糖和几十种干果煮成一种粥,请族长去吃,族长一看就生气了:“这是什么东西啊,黏糊糊的!”乌津拉便告诉族长这叫“腊八粥”,族长听了这个很不顺耳的粥名后,气乎乎地走了,此后也不再挨家要吃要喝了。满族后人为纪念乌津拉,每年腊月初八这天都要煮“腊八粥”喝。过去,满族人腊八节不但自制“腊八粥”,而且要互送“腊八粥”,以加强亲戚和邻里间的团结。 腊月十五后,满族人要任选一天杀年猪,祭祀祖先、恩公和本支祖宗。年猪不得有白毛,猪捆好后抬到祖宗供位前,杀前将酒浇进猪耳朵,如果耳朵动为“领牲”了,如不动,需祷告,直到动了方可杀死。杀死后,先要将猪剁成八块,摆在祖先牌位前,烧达子香,全家磕头。礼毕,才可以吃肉。吃第一顿肉时,全家人要围着锅坐,不用桌子。 祭祖先与吃年饭:腊月二十九,满族人家家都要贴窗花、挂笺、对联和大“福”字。过去满族人在贴挂笺上很有讲究,本家是什么色旗人就贴什么色挂什么笺,祖先原是从长白山几道沟里来的就在祖宗板顶上贴几张挂笺。腊月三十这天,家家都要竖起一根五六米高的“索罗杆子”(也称神杆),杆顶上挂方形的锡升,升里盛着猪的五脏供乌鸦、喜鹊去吃。相传此杆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挖人参时用的索拨棍。又传当年明将李成梁害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蒙李夫人相救,骑马逃跑,途中马失前蹄摔到崖下,一群乌鸦、喜鹊落在他身上将他护住,追兵以为他已经摔死,便掉头走了。努尔哈赤脱险逃入山中,以挖参所得置办兵器、粮草,起兵统一了东北。后人为纪念乌鸦、喜鹊的救祖之恩,在春节竖起“索罗杆”。 除夕,满族人都要祭祖。祭祖首先要在家中正厅祖宗板前供自制米酒13盏,自制奶油点心13碟,板上贴新挂签(满文)。在院内东南角“索罗杆”前,也供着同室内相同的供品。接着,由家中长辈主祭,带领全家叩拜。之后向祖先敬奉供品,包括供饭、供菜、供酒和干鲜果品、点心等。 祭祖完毕后,全家人要到最高辈分家长屋内行拜年礼。礼毕,全家老幼循序列坐,吃年饭。一般来说,除夕这天满族人都要吃饺子。摆放的饺子要横竖成行,意味来年财路顺气。煮饺子时,锅底需烧“杏条”柴,因“杏”与“兴”谐音。当饺子从沸腾的锅里起来时,煮饺子的人吆喝道:“小日子起来了,小日子起来了!”全家人必须随喊:“起来了!起来了!”吃完了饺子后,一些人甚至会让家中小孩在屋内高处跳上几跳,预示自家的小日子蹦了个高。有一些人还在饺子里包上铜钱或其他一些东西,来测一年的运气,以此增加节日的气氛。 灯节与“笊篱姑姑”:满族人过年,从除夕到正月十五,点燃“索罗杆”上和屋檐下的灯笼后,便彻夜不息,以示红灯高照。若灯熄了,则意味着不吉利。有的人家甚至将灯点到二月初二。满族人的灯节也就是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挂各式各样的彩灯,办灯会。在农村,这天晚上有的人家还要“验月份”:用荞麦面制成12盏小灯碗,碗边标上月份,在每个碗中放一粒黄豆,然后放在锅里蒸,碗中的豆粒胀大就意味着那个月份涝,豆粒小则预示着旱,不大不小的为风调雨顺。 灯节也是满族年轻妇女的节日。这天“格格”(姑娘)们打扮得漂漂亮亮来玩“笊篱姑姑”。她们在笊篱上糊上粉莲纸,画成漂亮的大美人,再把筷子和笊篱绑成“十”字,竖的(笊篱把)做身子,横的(筷子)做双手,然后,给“笊篱姑姑”穿上漂亮的彩色纸做的衣服,让“笊篱姑姑”在桌子上欢快地跳舞。之后围观者还可向“笊篱姑姑”“问卜”,什么都行,肯满族 满族忌讳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在满族家中做客,不能随便坐西炕.蒙古族 蒙古族厌恶黑色,认为黑色是不祥的颜色。在饮食上,蒙古族忌食虾、蟹、鱼、海味等。 蒙古人忌讳别人(包括客人)骑着马在蒙古包门口下马和骑马闯进羊群,忌讳手持马鞭进入毡房。客人不经允许不可擅自进入包内,在蒙古包内不能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不能从主人的衣帽、被褥、枕头上跨过,不能在包房内吐痰,出包房不能踩门槛。蒙古族人还忌讳别人用烟袋、刀剪、筷子等指头部。 定时“笊篱姑姑”点点头,否定时“笊篱姑姑”摇摇头。
发表于 2012-10-21 10: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金寄水先生写的《王府生活实录》中关于王府过年的片段。

         除夕辞岁 彩蝶扑灯
          提到过年,旧时是指元旦到初五为新年。其实,年意最浓的是除夕。俗称:“三十晚上”,有的古籍记载也称:“大年夜”。王府度除夕,白天除各房的至亲送来年礼,别无可记。但是,有两桩小事可以说一说:一是除夕下午,王府官员由管事处领衔,向里边各院敬奉小攒盒。盒内有红枣、栗子、柿饼和花生之类,皆有吉利之意。攒盒中央放个苹果,上插包金的“小如意”。如意上刻有“平安如意”四字,取其“岁岁平安”之意。二是回事处送进红单帖,称作“喜神方位单”,上面写着某年正月初一子时,喜神、福神、禄神、财神、贵神和一个所谓的凶神——“太岁”,所在方位,主要是为迎喜神。如喜神所在方位与太岁同,则改为迎福神或其他诸神,就不迎喜神了。
          按王府日常生活起居惯例,在掌灯之前,凡居住所在的厅堂,要依次上窗户,因为王府厅堂的窗户一般都是两层,皆为上支下摘式的。上支者不动,下摘的晨摘夕上,所以有“上窗户”之说。而除夕之夜,则通宵不上。就在平日上窗户的时候,府外大街小巷,无数儿童挨门挨户敬送财神,(赵公元帅)纸像,边送边喊:“送财神爷来啦!”而王府院宇深邃,听不到这种喊声,更看不见这种民间习俗。但是,在同一时间,王府的众多“苏拉”(男仆)怀抱大捆芝麻秸,随走随撒,依次撒遍各个院落,叫做“撒碎”,使人行其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谓之“踩岁”。“踩岁”其含义有二:一有踩住不放的守岁之意,二因“岁”“祟”二字北方同音,有踩碎一切邪祟之意,以保来年吉利。
          “撒碎”告毕,阖府诸灯皆然,凝辉焕彩,非常好看。燃灯有十多人专司其役。此辈上穿红青色对襟褂子,头戴红缨帽,足穿棉靴,每人随身带着大批蜡烛,将屋廊、影壁以及粉墙、游廊等处各式灯笼迅速点燃,过年的气氛跃然而起。此辈并需及时更换蜡烛,照管灯火,直到元旦之晨,旭日东升,方可离开职守,亦云苦矣!
          王府平时晚六时左右便开晚饭,除夕则要推迟到“辞岁”以后,才摆团圆饭。辞岁的时间很难固定。虽然经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但逊帝的小朝廷依然存在。故各王府的王爷依循故例,要到宫里去向溥仪及各太妃辞岁,往返所费时间也是不固定的;王爷回府后,又要到家庙祭祀,祭祀时间也不短。祭祀结束,接着举行辞岁仪式。这些繁缛的活动差不多要延续到十时左右,方可事毕。则晚饭推迟已成惯例。但谁也不能饿着肚子等吃团圆饭,因此,在七时前后,要吃一次点心,品种有各种细馅包子和炸金钱饣合子,以及小碟冷荤年菜,花样很多。食毕,神殿上焚香点蜡,谓之“安神”。安神时,燃放第一次鞭炮。安神与接神,相隔时间较长。安神香案所供祭品和奉祀的神位与接神完全一样,民间家庭设“天地供桌”,以“小三牲”供奉“百分”。所谓“百分”是指天神诸圣全图。而王府与民间不同,其祭品除荔枝、桂圆、栗子、花生、红枣等五种干果外,还有面制的各色半生半熟的夹糖糕,上涂五颜六色,叫做“筵食饽 饽”。此物其硬如石。人不能食,以此供神,又取何义?令人百思不解。王府所供神位,既非“百分”,亦非神像,而是五个长形黄纸口袋,称做“神敕”。其中奥妙,从不为人知。我问过司此役的老太监,他亦含糊其词,难解其义。其实,我也多此一问,非但他说不清楚,即使上溯几十年,司此役太监也无说法。因为那黄纸口袋里面的东西,从不许看。无非是商骗人、人骗神而已。约在晚九时左右,王爷回府,在白锋毛补褂里面的腰带上,挂着许多黄色的荷包,真象“腰缠累累”。其实,每个荷包口露出的只是“小如意”,与前文提到的插在苹果上的如意一模一样。但这却被封建时代王公大臣们视为“殊荣”的赏赐。
          稍息片刻,家祭仪式便开始了。先至各处佛殿焚香行礼,祭完神再祭祖先,此乃所谓“神先鬼后”。《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是以贾母为首,全家老少以及客居的亲戚——宝琴也得行礼如仪。王府家祭是男先女后,未及十龄的儿童,则不能入家庙,更何况亲戚!记得1924年之初,正是农历癸亥年的除夕,晚间,主祭者从小朝廷回府以后,身体顿感不适,恰好我逢虚龄十岁,家祭则由我“恭代”。这是我第一次入家庙,因不谙仪礼,由老太监在一旁低声指点。在香烟缭绕、烛光荧荧之下(家庙无电灯),无法看清列祖列宗的影像。至于,在院中随我行礼如仪的六十四位均有品级的官员,则只能听到众人起跪的衣履之声,根本看不清他们的动作。祭祖先的仪式无非是磕头。王府礼制为“两跪六叩”。十龛祭毕,我已头晕目眩,难辨方向。这种“磕头虫”还是不当为好。等我率领众人退出家庙后,女眷才能由太监搀扶进庙行礼。女眷虽是我的长辈,也必居我后。这种所谓“男先女后”,纯属封建礼制。
          祭完家庙,接着是一个更大的场面——辞岁。
          后说辞岁,先说服饰和布置。除夕正值隆冬,凡有品级者,无论男女或王府官员,均按其自身的品级穿戴。我家地位最高、身分最尊贵的是我祖母。她头戴“钿子”,其状如戏曲舞台上肖太后所戴一样。因系孀居,原有的二十四根“挑杆”只戴一半。内着蟒袍,外套八团四正四行的团龙补褂,胸挂朝珠,手握“十八子”(注:十八子,即手串的一种。),足穿“八分底”云头二色棉履。伯母和母亲其穿戴与祖母相同,其差异除头戴全副“挑杆”外,补子也略有区别:伯母是亲王福晋,为两正龙八行龙;母亲乃一品夫人,补子为四爪蟒,其形似龙,看花盆底棉鞋。无品级眷属,一律梳两把头,穿绣花敞衣。男人的服饰如我的伯父(亲王),所戴秋帽,为三眼孔雀花翎,其顶珠为红宝石,称作“宝石顶”,着白锋毛皮褂,上辍两正两行团龙圆形补子,足穿青素缎绿沿条薄底官靴。王府三品至六品官员皆为武职,他们的服色和顶戴,均按品级穿戴,遵制成规。
          王府过年布置殿堂,与在京的朝贵不同,在所居正殿中央装置“五屏风”,前设置宝座,左右两旁放置二高二矮小方几四个。左摆苹果一盘,右置方口大瓶,内插三镶如意。如意下端的朱红穗子垂露瓶外,谓之“平安如意”。左右二矮方几上,各置香炉,焚化檀香。条案上面,增添吉祥摆设,如一盘冻柿,上插小如意,名之曰:“事事如意”;一盘盛有面制的桃子、石榴各二,上插绒花蝙蝠,谓之“福寿三多”;一盘盛着黄白年糕两块,上插红绒金鱼,叫作“年年有余”。一盆地窖培植而成的一个带蔓的香瓜,它在众多的吉祥物中扮演着主要角色……殿中的地面平铺毛毯,门挂杏黄色棉帘,帘子两端缠扎着杏黄绒绳,卷放自如。
          十点左右,当时称作亥正,辞岁的活动开始了。这时忽听一阵靴声,众官员齐集院中,分班排列。殿内太福晋在宝座就位,廊子上两名太监各执绒绳分列左右,只见门帘徐徐上卷,室内太监在宝座前平铺“拜垫”。首批由王爷带班向太福晋辞岁,行“两跪六叩”大礼。此时,两名太监一捧“黄磁捧盒”,至宝座前,分跪左右。左边的太监一掀盒盖,彩蝶奋飞而起,太监高呼:“太福晋年年吉庆,瓜瓞绵绵。”礼毕,门帘下放,太福晋让王爷就座。由我带班辞岁;继而福晋就座,帘又上卷,此班仍由我带,其礼如仪。一时,花香蝶舞,灯火交辉;宝篆香浓,玉堂春满。这种富丽景象,在《红楼梦》里有相似的描述,他书却不多见。
          那些人工培育的彩蝶放出之后,扑灯者多,栖花者少,香瓜上面,一个皆无。机灵的太监很会体察主人的心意,便随手抓起几个扑灯而坠的残蝶,轻轻地往瓜上一放,随口高呼:“瓜瓞联绵了!”殿外照例隔院传声,接着鞭炮齐鸣,众人道贺。辞岁盛典已至高峰,帘垂礼毕,官员告退。
          继之为长幼尊卑依次辞岁。给压岁钱,分南杂拌。一时衣香鬓影,笑语欢然,这是和和融融的家庭之乐,对比按部就班的例行仪式。二者的情趣,截然不同。
          少顷,就在这座名为“安福堂”的东二间内,拼摆两张螺钿的大八仙桌,上面杯盘罗列,盛馔频陈。一时,太福晋入座,晚辈依次献如意,敬“屠苏”,说“吉祥话儿”,然后请安告座。共饮“屠苏”(即王安石诗“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屠苏)。据说此酒可以消灾祛病,是用大黄、白术、乌头等中药泡制而成的。大家抿上一抿,应景而已。最大的名菜,仍是前文提到过的“一品锅”。随后,献上八宝年饭。饭上百果杂陈,也很好看,每人必须略吃一口。这餐盛宴称为“团圆饭”。
          饭毕,男男女女各回各屋,男则换上便服,女则摘下钿子,改梳两把头,换上绣花敞衣,比较松快一下,用现代的话说,可以“自由行动”了。
          守岁之夜,王府到处灯火通明,殿堂更是宝炬荧荧,檀烟袅袅,又有香橼佛手、牡丹、梅花等等盆景,室暖花香,倍增情趣。由于除夕不上窗户,当中那间的隔扇和风门上下,又都是以玻璃装成,人在其中如在大玻璃罩子里面一般。若走到院中,隔着三重院落,透过各个殿堂的前后玻璃窗,可以看到最后一重粉墙上的各式玻璃框架内的壁灯,历历如画。除夕之夜的富丽景象,一览无余。
          神殿佛堂内的廊灯、宫灯,皆点红烛,但其亮度总是不如电灯。所以,这些庄严肃穆之处,总是半明半暗,不及里边各院灯火辉煌。相形之下,未免有些凄凉之感。守候在佛殿的老太监们,又当别是一番滋味。
          到了寅正,便是接神的时候。接神的仪式与安神大同小异,只是最后将那五封神敕,捧到神殿中的大铁炉中焚化,接着,再燃放一阵鞭爆而已。当曙色微露,守岁告终。此时,阖府上下倦眼蒙目龙,大有不支之势。若抬头,则见:“碧瓦又添新日色,宫灯未剪隔年花。”
  除夕已过,紧接着就该互道“新禧”了。
发表于 2012-10-21 10: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元复始 甲子迎春
          “大年初一”这句老话,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而言。在古籍上也有不同称谓,如“履端”、“三元”(即所谓“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元旦”……这些古老的词儿,多数已逐渐淘汰,惟有“元旦”一词,至今沿用。但指的是阳历一月一日,也叫新年。把农历新年改称“春节”,只是本世纪初叶的事。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于1911年12月29日规定,元旦为春节。所以今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古代则以立春为春节。旧时“过年”,是指由初一到初五,本文所记,包括这五天。
          至今,我仍记得,上一个甲子年(1924)的正月初一,恰逢立春。正月初一是新年的头一天,立春是一年二十四个节候的第一个,两个节日同在一天,历所罕见。在王府生活中,元旦贺岁是件大事,若不逢立春,其礼节仪式大体与除夕辞岁相同,先是贺新禧,然后拜年,真是车马喧阗,欢腾竟日。由于那年恰值立春,贺岁完了,还要“迎春”。
          迎春是在“安福堂”院内,朝正东方设摆供桌,供奉“春神码”,焚香祭之。“春神码”即“春牛图”。此图画面为一个牛童,上梳双髻,下赤双脚,手执柳枝赶着一头牛。故在宫廷又叫“祭芒神土牛”(清制,每年六月钦天监定出次年春牛芒神的规定,在冬至后辰日取水土塑造),王府只供春神(即“青帝”)图像。一作“苍帝”,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诗云:“众星已穷次,青帝方行春。”(引自储光羲:《秦中守岁》)即系此东方之神也。祭毕,互道“春喜”,阖府上下要吃水萝卜,名之曰“咬春”。据说,这样可以防止“春困”。祭春按其惯例,要吃春饼,因这一年立春是正月初一,府中长辈吃素者居多,故循例阖府人丁仍吃饺子,免食春饼。
          王府管饺子叫做“煮饽饽”(北京民间亦然)。煮饽饽的馅子是多种多样的。首先要说的是素馅的,其馅以葫萝卜、大白菜为主,配以香菇、冬笋、芝麻、面筋、油条,以及其他素食,用香油搅拌,名之曰:“全素煮饽饽”。荤馅饺子也不下五、六种之多。有白肉干菠菜的;猪肉韭黄的;鸡肉冬笋的;羊肉白菜的;猪肉韭菜的……。这许多样的饺子,有的出于饭房,有的由里边亲自制作。里边包的饺子不完全出于内厨房,而是上下主仆一齐动手,以示“井臼同操”。这不止过年,平日吃饺子也是如此。初一的午饭,除荤素饺子之外,例有各种冷盘年菜,如素咸食,炸芝麻条,香菇焖面筋,芥末火敦,谓之四素;山鸡丝炒甜酱黄瓜丝,山鸡丁炒果子(包括核桃仁、大扁、榛瓤、松子、琐琐胡桃等),肉丁榛子酱,酥肉,谓之四荤,除这八道菜必不可少以外,还有山珍野味等等。五天过年,餐餐如此。
          初一至初五,这五天的午饭后,则是至亲“官客”(男人的通称)前来拜年,多是先到小影堂叩拜,继而向内眷中的长者拜年,送往迎来,不甚其繁。故初一的晚间,窗户一上,众皆就寝。这时自除夕伊始,府中少有的宁静。
          初二上午,祭财神(俗称赵公元帅)。我家在花园“桐荫堂”后院有一幢座西朝东歇山顶二层三间楼房。楼上供奉财神。相传财神喜食荤。所以供品与各处佛堂有所不同。供品包括:三盘熟鸡蛋、三杯白酒和“小三牲”(即猪头、鱼、鸡)。上祭时,鞭爆声如炒豆,烟火冲天。所燃炮竹品种繁多,除今天仍常见的二踢脚、霸王鞭、天地灯外,尚有葡萄架、金盘落月、炮打襄阳城等花样,惜今日已不多见。
          祭财神这天的午饭,除吃饺子外,还要吃馄饨。饺子形似元宝,馄饨形似银锭,二者似乎均与“招财进宝”有关,所以,必需备办这两样食品,缺一不可,年年如此。
          以下,初三至初五,民间还有所谓“破五”,王府则无非是白天迎客,晚上张灯,至戌末就寝,没有其他重要活动,不再赘述了。
发表于 2012-10-21 23:35: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Namutu 发表于 2012-10-19 08:19
你错了。农历新年一样是满洲人的传统节日。而且清代宫廷内一样非常隆重。
还有,满洲人一点都不抠门,满 ...

好吧。。。其实我是困得不知道自己说的啥了。。。
颁金节和春节哪个更隆重?
这个穷讲究我倒是听老人家们说过。小时候完全无法理解,现在能理解一点点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5: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伊喇 发表于 2012-10-21 10:58
  一元复始 甲子迎春
          “大年初一”这句老话,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而言。在古籍上也有不同称谓,如“履 ...

麻烦前辈了,如此说来还真是解放战争时期家里人逃难的缘故
发表于 2012-10-26 18: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腊八一直到正月十五都叫过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满族在线

GMT+8, 2024-5-3 02:56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