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在线

 找回密码
 马上加入
查看: 3549|回复: 0

喇叭沟门满族乡:乐享民族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6 09: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邢静 本报记者 孙文振 文/图
  北京市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地处北京市最北端,是北京仅有的两个满族乡之一,被称为北京“北极乡”。在全乡15个行政村中,有10个是满族村,满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50%。该乡充分发挥满族文化资源底蕴深厚的优势,把满族文化融入群众的生活之中,形成了以满族文化促全乡各项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魁摔跤”女摔跤手技惊满族乡
                    
  这些天,喇叭沟门满族乡帽山村的40多名女摔跤手,每天忙着练习“二魁摔跤”,准备在即将举行的民族风情节上大显身手。
                    
  “二魁摔跤”历史悠久,既是满族特有的民间体育活动,也是满族民间花会必有的表演行当。帽山村的“二魁摔跤”保留了满族民间文化艺术及民间体育文化的原生形态,传承了满族民间传统的表演形式。该项目的表演者身背一个木架,上安装两个可以活动着不同服饰、呈摔跤状的满族人道具,脚穿靴子,两只手也套上靴子,分别作为两个满族人之双脚,然后使出各种技法,使满人道具做出扫蹚腿、就地十八滚等各种摔跤动作。
                    
  喇叭沟门满族乡非常重视对“二魁摔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制定了“二魁摔跤保护方案”,安排专人对其进行深入学习研究,并成立了“二魁摔跤”表演队。
                    
  “二魁摔跤”以前都是由男摔跤手表演。2008年,帽山村的女能人王淑芳和同村的多位妇女也想学习这个项目。这些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敢为人先,打破了“摔跤让女人走开”的老规矩,大胆地套上“二魁摔跤”的道具,成为市级非遗“二魁摔跤”的第一批女传人。她们不仅在村内试演,还在乡里巡回表演,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如今,喇叭沟门乡会表演二魁摔跤的人已超过了100人。乡里的女子“二魁摔跤”表演队还经常到市区和其他郊区县,甚至到外省市进行表演。
                    
  “二魁摔跤”由原来为数不多的几名传承人,发展到有正规的摔跤演出队,从乡亲们农闲时节自娱自乐的项目,到成为面对成千上万人的非遗项目。喇叭沟门乡让更多的人了解满族传统文化。
                    
  满族剪纸走进千家万户
                    
  “北极乡”的晚上很安静,四道穴村农嫂杜宝玲家的窗户上映出几个忙碌的身影,屋里不时传出说笑声。“我按照新学的镂空技法剪的《鲤鱼送福》怎么样?”“肥肥的身子,微微上翘的尾巴,透着活泼、喜庆。真不赖!”……杜宝玲和姐妹们手里不停地“飞龙走凤”,嘴里还不时交流着学习心得。一间不大的农家小屋,弥漫着满族剪纸艺术的氛围。
                    
  喇叭沟门满族乡的剪纸艺术由来已久。冬天屋内的火炉旁,夏季瓜藤缠绕的小院里,每到闲暇时,村里的姑娘、媳妇们总喜欢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拿出红纸,顺手剪一些花鸟鱼虫的窗花。作为门窗的装饰,这些作品充满着生活气息和地域文化特色。
                    
  以前,由于材料单一、缺乏专业技巧,村民们剪出的作品只能贴在家里。据喇叭沟门乡宣传委员武艳慧介绍,近两年,各级政府对发展民间艺术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更好地学习传承满族剪纸技艺,2008年,喇叭沟门乡扩建了满族书画艺苑并以此作为剪纸艺术培训基地,定期邀请专家对全乡妇女进行培训,还连续两年举办了满族剪纸大赛,力争把剪纸作为乡里的特色文化品牌打出去。
                    
  西府营村村民刘宗兰去年参加了全乡剪纸培训班,尽管农活很忙,她还是一堂不落地上完了一个月的课,如今,她的技法高人一筹。“逢年过节,村里人都找我剪窗花,他们说我是‘巧娘’。”刘宗兰说。
                    
  和刘宗兰一样,该乡已经有100多名妇女经过了专业培训,熟练地掌握了剪纸基本技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巧娘”,她们用一双双巧手剪出了“双狮戏绣球”、“喜鹊登枝”等一幅幅剪纸作品。还巧妙构思,用传统技艺创作出了反映乡风文明、家乡新景的“雄鹰展翅”、“农闲时节”等作品。这些优秀作品作为喇叭沟门满族乡文化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受到游客的青睐。
                    
  具有浓郁传统特色的剪纸艺术品拥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每张可以卖到1至5元钱。喇叭沟门乡党委书记肖坤说:“我们将把村民的剪纸作品进行精包装,做成礼品册,在满族风情节上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满乡剪纸的知名度。”据了解,该乡把剪纸作为旅游产品重点打造,使村里的妇女用零散的时间就能挣到可观的收入。
                    
  满族饮食带动民俗户增收
                    
  喇叭沟门乡是天然氧吧,这里春天杜鹃怒放,夏天郁郁葱葱,秋天层林尽染,冬天白桦玉立。良好的自然风光,促进了该乡民俗旅游产业的发展。
                    
  如何利用底蕴深厚的满族文化资源带动民俗旅游的发展?这是该乡面临的新课题。喇叭沟门乡提出了“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带文化”的发展思路,首先在满族饮食上下足了功夫,形成了“品满族特色小吃,赏满族传统文化”的特色民俗游。目前,全乡有孙栅子、苗营村两个市级乡村民俗旅游村,民俗户170家,满族饭店20余家,从业人员800余人。
                    
  据了解,喇叭沟门乡已先后整理挖掘了满族民间饮食30多项,使该乡民间菜肴具有十分鲜明的满族特色。在挖掘民间饮食文化和特色菜肴的同时,该乡还先后组织人员到东北的沈阳、哈尔滨等满族人聚集区进行参观学习。通过挖掘整理,编辑出版了《满族民间饮食集锦》一书,该书收集了满族二八席、腊肉鸡蛋羹、苏叶饽饽等多项满族饮食。
                    
  5月25日,在孙栅子民俗村里,民俗户张兴枝家挤满了游客,他做的腊肉鸡蛋羹、拌苏子叶等几样满族菜让游客大饱口福。张兴枝说:“我家里一到节假日,老早就有人预订房间,都说我做的满族菜好吃。”
                    
  如今,在喇叭沟门乡,各家饭店、民俗户都会做30种以上满族饭菜。由于满族饮食的带动,2011年,该乡民俗旅游收入达1000多万元。
                    
  搭建平台,让满族民间文化“活”起来
                    
  在喇叭沟门乡的努力下,如今全乡15个行政村,村村修建了健身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室、数字影厅、图书室,这为开展满族文化活动搭建了良好平台。全乡有15支秧歌队,两支满族文艺团队,队员达500多人。农闲时,更是各村秧歌队最活跃的时间,15个村的文化广场每天都有节目上演。
                    
  喇叭沟门乡文化服务中心通过深入各村实地考察,先后恢复了霸王鞭、团扇秧歌、花鼓秧歌、宫廷舞、满族春柳等10多种满族舞蹈表演项目。
                    
  每天晚上6点,中榆树店村的彭海芹都会带着30多名村民跳满族舞蹈。彭海芹会跳20多种满族舞,而且还在不断学习新的。她说:“通过乡里的舞蹈培训,我爱上了满族舞,现在天天跳,我的心情变得特别好,人也开朗多了。”
                        
  西府营村的彭兴荣,已经78岁了,以前因有为腰腿疼病,走路还得拄着拐棍。而现在,老人出门不用拄拐棍了,而且人也变得格外精神。原来她参加了村里的满族秧歌队,每天晚上还组织村民开展扭秧歌健身活动,她的身体也越扭越好。像彭兴荣这样的老人在喇叭沟门乡还有很多。
                    
  据喇叭沟门乡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李文霞介绍,该乡还将继续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做强、做大满族文化,并依托“满族文化”这个品牌,促进乡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满族在线

GMT+8, 2024-5-3 16:14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