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在线

 找回密码
 马上加入
查看: 3715|回复: 3

[清代] “马尔墩”,一个靠乾隆御旨保存下来的满语地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7 21: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fsnews.com.cn 抚顺新闻网 2012-05-07 13:25:22  

  
    自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以后,原居住在抚顺地区的大多数满族人都“从龙入关”、步入中原了。在此后的二三百年中,山东、河北的汉族人纷纷“闯关东”,进入了清王朝的“龙兴之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汉族人的不断增加,汉语逐渐取代满语成为“龙兴之地”的通行语言。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原来的满语地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完全消失了,如:乾隆几次谒陵时曾经住过位于永陵西的乌古尼鲁村、额勒赫伙洛;有的演变为汉语地名,如:界藩山变为“铁背山”、赫图阿拉被称为“老城”;但也有少数地名基本没有改变原来的满语发音,这其中就包括“马尔墩”。

    马尔墩是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的东部的一个村寨,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两部《实录》中均被记为“马儿墩”。还有的书上写为“玛尔墩”,这种同音不同字的写法说明“马尔墩”基本保留了这个满语地名的原始发音,至今它还是一个地道的满语地名。“马尔墩”满语为阻隔、陡峭之义。在马尔墩的历史上,有两件事值得一叙:一个是努尔哈赤在这里指挥进行的一场激烈的复仇攻坚战;另一个是乾隆皇帝为禁止满语地名汉语化而下的一道御旨。

    万历十二年(1584年)正月,努尔哈赤刚刚攻克兆佳城,活捉城主李岱归来,就遇到龙敦与萨木占合谋将其妹夫噶哈善遮杀于路的事件。努尔哈赤大怒,欲聚众前去为妹夫收尸,然而,众多同族弟兄皆为龙敦同谋,竟无一人意愿前往。又有族叔稜敦,对努尔哈赤说:族人若是不怨恨你,怎么会杀了你的妹夫,你还是不要前去收尸吧!免得遭人杀害。努尔哈赤怒不可遏,遂披甲跃马,仅带近侍数人,登上族人居住的尼麻喇城南横岗,弯弓盘旋,复回到城下大呼:有敢杀我者,就赶快出来吧!闻者皆丧胆,无人敢出。努尔哈赤遂收回妹夫尸骨,厚葬之。

    六月,努尔哈赤听说杀死妹夫的仇人萨木占及其兄纳木占、讷申、万济汉盘踞在马尔墩寨,继续与其为敌。为了替妹夫噶哈善报仇,扫除妨碍自己发展的障碍,努尔哈赤决定率兵400人,强攻马尔墩寨。马尔墩寨位于大山之巅,地势极其险峻。开始,努尔哈赤制成设有可蔽箭石大牌的战车三辆,让士兵推着并列而进,到路狭处,一车在前,两车随后并进,接近山顶寨前,路更狭窄,三车只能依次而进,前后呼应,仰攻山寨。寨上箭石滚木齐下,不久,前车被毁,后车相继,两车都被摧毁后,士兵皆蔽身于最后一辆战车的大牌之下。由于一牌难以蔽箭石,士兵缩首,进攻受阻。努尔哈赤见情况危机,竟不顾个人安危,孤身一人冲至离寨门仅一丈多远处的一根断树桩后面,侧身向寨上猛射一箭,此箭不偏不倚正中马尔墩寨主讷申的面部,且贯穿了他的一只耳朵。
    此时寨上稍乱,努尔哈赤乘机连射,杀四人。此时,敌兵士气虽受到震慑,但马尔墩寨因地势险要,仍然难以攻破。努尔哈赤决定放弃强攻,改用围而不攻,断其水源,待机而动的策略。由于马尔墩寨位于山上,寨内无水源,而下山取水之路已被努尔哈赤阻断,到第三天,寨内士兵因饥渴难忍,斗志全无。努尔哈赤认为时机已到,遂命士兵在第四天夜里赤脚攀崖而上,轻取了马尔墩寨,杀死了仇人萨木占兄弟,俘获了寨内全部人畜,只有讷申、万济汉两人侥幸逃走。

    马尔墩之战,是努尔哈赤起兵以后的一次重要的战役,在战斗中努尔哈赤显露出过人的勇猛和智慧,令人折服。战役的胜利也极大的震慑了那些曾与努尔哈赤作对的族人,为努尔哈赤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马尔墩战役以后,努尔哈赤的实力不断壮大。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他建立了大金国(史称后金)并改元“天命”,天命六年(1621年),他离开了抚育他成长壮大的故土——苏子河流域,占领了东北的核心地域——辽沈地区。崇德元年(1636年),他的儿子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目光已经直视着大明的都城——北京。顺治元年(1644年),他的孙子福临终于登上了北京紫禁城里的金銮殿。在八旗铁骑英勇拼杀,不断传来的凯歌声中,谁还会记得那个小小的马尔墩寨呢!

    谁会想到,在马尔墩战役过去170多年后,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地名——马尔墩,竟然引起了大清乾隆皇帝的关注。

    大家知道,《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是经过几十年的编纂、两次重大修改,在乾隆四年(1739年)定稿付印的。乾隆皇帝曾多次审阅此书,他对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一生战绩十分清楚,对一些重大战役的发生地(包括马尔墩)也铭记在心。然而,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到永陵祭祖的时候,无意中得到一个消息:由于汉族人大量迁入和汉语的流行,原来的“马尔墩”已经被改称为“马二屯”了。

    此事对乾隆皇帝的触动很大,尽管他当时即对这种满语地名的汉语化表达了不满,但在他的心中却引起了更大的不安和无奈。他知道:在他当政以后,满语在社会上正在走下坡路,甚至在满人之间也很少使用满语了,有的满人还改用了汉姓。如果在大清朝的“龙兴之地”,连有历史意义的满语地名都保留不下来,又怎能对得起开启大清伟业的太祖皇帝。

    乾隆皇帝从永陵回到北京以后,内心里对此事一直不能释怀。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末,因新疆南部的割据首领霍集占被杀,实现了天山南北路的统一。乾隆皇帝认为此皆上苍福佐,遂派亲王前往盛京代他告祭三陵。亲王代祭归来后,将祭祀情况向皇帝进行了禀报,乾隆在询问亲王过程中可能得知,民间仍然称“马尔墩”为“马二屯”,此时的乾隆皇帝觉得这种情况绝不能再任其继续发展下去了,于是他决定以“圣旨”形式颁布禁令。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七月,皇帝颁布了在盛京地区“禁用汉语代满语地名”的御旨。在这份御旨中,乾隆皇帝以兴京的“马尔墩”,汉人俱以“马二屯”呼之为例,强调“此事若不及时改正,日久原名必致泯灭,令(盛京)将军清保等,所有盛京满洲地名,汉人误以汉名传呼者,俱查改之,仍呼原名,并严饬彼处人等知之。”

    乾隆皇帝的这道圣旨下达以后,在别的地方起了多大作用,不得而知。反正在马尔墩是起了很大作用。不久以后,一块很大的石碑在马尔墩岭上树立了起来。石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写着“马尔墩福勒丹”,义为“马尔墩关”。之所以称其为“关”,是因为后金“建州三关”中的“代珉关”就在马尔墩岭上的原因。

    这块石碑立起来以后,人们再不称之为“马二屯”了,一个原汁原味的满语地名“马尔墩”一直延续至今。可惜的是,那块写有“马尔墩福勒丹”的石碑在存世二百多年以后,于1980年被毁于崩山修路的炮声中了,现在只有半块残碑保存在永陵文物管理所。



(曹德全)
  
  来源:抚顺新闻网 责任编辑:盛思月
发表于 2012-5-28 06: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老家的故事真多啊
发表于 2012-6-11 16: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皇帝虽然竭尽全力保全满语,其措施有在清文鉴中用满语单词代替汉语单词,也曾怒斥不会满语的盛京将军,以及本文提到的下旨保留满语地名等等,但没有全体满洲人的支持,也是回天无力啊
发表于 2012-6-14 17: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地名分三类:1纯满语/其他民族语言例如哈尔滨,珲春等2满语名误读,例如长春--满语茶阿聪3有满语名字被硬改的,例如大庆,原名萨尔图,珠河改为尚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满族在线

GMT+8, 2024-4-27 22:46 , Processed in 0.031250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