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在线

 找回密码
 马上加入
查看: 8496|回复: 32

[满洲先世(清前)] 东北亚三大族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9 18: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商朝、周朝和先泰的1000多年间,东北地区逐渐形成三大族系:西部的东胡族、中部的濊貊族、东部的肃慎族。

肃慎族系
肃慎中国古代东北民族,是现代满族的祖先。又称息慎、稷慎。商、周时分而于我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大体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域。以渔猎和狩猎生活为主,松嫩平原可能有初步农耕。战国以后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史家多认为属肃慎系统或与之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挹娄是肃慎族系继肃慎称号后使用的第二个族称,前后约有600余年(汉至晋)。公元5世纪后,改号勿吉。挹娄用作族称,即“穴居人”的意思。挹娄称号本是他称,久之成为族称,然直到公元554年(北齐天保五年),他们向中原王朝纳贡还自称肃慎。与秦汉时期相比较挹娄的活动区域仍在今辽宁省东北部和吉林、黑龙江两省东半部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内,并没有发生变动,到南北朝时期,挹娄势力衰落,而与挹娄为同一近亲群体的勿吉势力兴起,史书对勿吉记载见多,但挹娄仍然存在。挹娄时期的东北,开始有处于鼎盛时期的夫余族,后来又有高句骊族的兴起。
勿吉始见于南北朝,但族名和族源很悠久。秦以前的居就,秦汉之际的夫租、沃沮,隋唐以后的乌惹、兀的改、斡拙、吾者、如者、乌稽、窝集之类的氏族、部落、民族的名称,与勿吉很有关联。勿吉源于诸稽,是“窝集”的转音,满语为森林之意,东北人叫“树窝子”。勿吉人,就是林中人。在气候寒冷的东北,森林既是人们的好住所,也是他们狩猎、采集的好场所。南北朝之初,松花江一带的勿吉人,摆脱了邑娄人的控制,占据了先前肃慎人、邑娄人的故地,成了肃慎文化、邑娄文化的继承者和光大者。在历史上,勿吉人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北魏延兴五年(475),他们中一支重返中原;二是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勿吉人灭掉了称雄一时的夫余。勿吉在高句丽国以北,南界长白山,西至洮儿河源,北面和东面“不知所极”。考古学家认定,黑龙江绥滨同仁遗址,是南北朝时期的勿吉文化。这样看来,勿吉的北境,起码已达黑龙江中游一带了。勿吉同夫余斗争,是一场民族战争,是邑娄族反夫余国压迫的继续。这场战争,以最终推翻了夫余国的奴隶主政权而告结束。
靺鞨中国古代民族名,自古生息繁衍在东北地区,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东至日本海。是满族的先祖。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时的肃慎和战国时的“挹娄”。北魏称“勿吉”,唐时写作靺鞨。初有数十部,後逐渐发展为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七大部。以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最强大。
605年粟末靺鞨败于高句骊,其首领突地稽乃率八部大众自扶余城(今吉林四平)西北内附于隋,被安置于柳城(今辽宁朝阳)一带,逐渐同当地汉人融合。留在故地的粟末人则与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诸部靺鞨人先后沦为高句骊的附庸。668年(唐总章元年)唐灭高句骊,这部分粟末人同激烈抗唐的高句骊遗民数万人一道被迁居于营州(今辽宁朝阳)附近。696年(武周万岁通天元年),契丹人李尽忠据营州叛唐,当地的靺鞨人与高句骊遗民趁机回归故土,其中在粟末首领大祚荣统率下的一部东渡辽河,到达靺鞨故地,于698年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东北)和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建立了震国。初,震国为防备唐廷的讨伐,曾不得不依附于突厥。707年(唐神龙三年),唐廷派侍御史张行岌招抚大祚荣,双方和解。713年,唐鸿胪卿崔忻奉使宣劳靺鞨,大祚荣获得了渤海郡王的封号,加授忽汗州都督,成为唐廷藩臣,此後辖区即以渤海为号。。762年(唐宝应元年),第三世王大钦茂被晋封为“国王”后,与唐廷关系更为亲密。此后,历世诸王的继袭都经唐廷的册立,终唐之世遣使朝唐一百数十次。其间除大武艺之世一度与唐发生军事冲突外,对唐始终和好。唐亡后,渤海继续向后梁、后唐朝贡,保持着臣属于中原王朝的关系。926年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攻灭,改称东丹。10世纪後改称女真。
725年,唐在黑水靺鞨地区置黑水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其馀各部隶属于都督府,称为州,各部首领为州刺史,唐派长史监领之。
女真(或女贞与女直),亦作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 汉朝-晋朝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唐称“黑水靺鞨”,辽-金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在11世纪,在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土地上生活着从黑水靺鞨遗留下来的通古斯族群的女真族。并在11世纪向契丹人(见辽)称臣。女真人的领袖完颜阿骨打在1115年统一了女真族各个部落,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攻打下了辽国的北方首都上京。然后入侵并占领了汉人宋朝的大部分土地,并建立了齐,楚等傀儡政权。稍后,建立按照汉人的习惯建立叫做金的国家。1126年,金人入侵宋朝,宋朝首都开封沦陷,宋朝退到长江以南继续进行抵抗,史称“南宋”。但是,他们的军队经常对峙于淮河一带。女真人用家乡anchuhu河的名字命名他们所建立的金朝(黄金,女真文anchuhu相当于后来的满洲语 aisin - 金的,黄金),起先,女真人保持着在东北亚(后来的满洲利亚)森林,苔原,沼泽的狩猎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在都市里保持着军队的生活方式。最后,他们被准许和其它种族通婚。而金朝的统治者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1189年之后,金朝面对于北方的蒙古人和南方的宋朝两面作战,蒙古人占领了金人的首都北京,并且在1215年把金国人赶到了开封。1234年,蒙古人摧毁了金朝。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依接近汉化程度及活动区域南北:多汉化程度、南境者为熟女真,少汉化程度、北境者为生女真。清朝以后,“女真”一部份融和其他民族称为“满洲”,后通称为满族至今。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8: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archlight 于 2011-1-9 18:38 编辑

东胡族系
东胡—是一个古老的游牧为主的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了大约1300年。东胡,濊貊,肃慎被称为古东北三大民族。东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早在商初东胡就活动在商王朝的北方(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春秋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北部,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后被燕将秦开击败。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馀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1820年代的法国汉学家连萨认为东胡即是通古斯语族,英国人巴克尔与法国人沙畹也有此学法。
乌桓—东胡人北迁至鲜卑山和乌桓山,各以山名为族号,分别形成鲜卑人和乌桓人。乌桓山即现大兴安岭中部的东西罕山。乌桓随水草放牧,以穹庐为室,常要向匈奴进贡,匈奴每岁向乌桓征收牲畜、皮革。汉武帝元狩4年(前119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进攻匈奴左地,迁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置护乌桓校尉,使之与匈奴隔离,为汉侦察匈奴动静。王莽时期,令乌桓不再向匈奴缴纳皮布,多次强召乌桓伐匈奴,甚至以妻子为人质,动辄威杀之,招致乌桓反目,遂降匈奴。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乌桓趁匈奴内乱之时进攻匈奴,把匈奴赶出大漠以南。东汉对乌桓优抚,允许乌桓人部分移居太原关内各地,驻牧于辽东属国,乌桓人大多归附于汉。乌桓南迁后,原居地为鲜卑所占,留在塞外的部分乌桓人民,亦附鲜卑,常助鲜卑寇边。
东汉末年,辽东、辽西等地的乌桓大人趁乱称王。初平元年(190年),辽西乌桓大人蹋顿统一现辽宁一带的乌桓各部。袁绍赐予蹋顿单于称号。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绍官渡之战之后败给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乌桓蹋顿,形成残余势力。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战于柳城,斩蹋顿诸王,降汉者达二十余万人。从此乌桓彻底衰落,地位为鲜卑取代。
五胡十六国时期,乌桓与各族杂居,形成“杂胡”。乌桓、鲜卑和匈奴的混血后代“铁弗”人赫连勃勃立国胡夏。参见匈奴历史。
唐朝时嫩江以北有乌丸国,传说是乌桓后人所创。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派兵征伐,之后乌桓融入其他民族。
鲜卑—古代中国北方,蒙古,和俄罗斯游牧民族。源自山戎,名称有吉祥与神兽的意义,指的是驯鹿。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游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合称东胡民族。鲜卑起源于辽东塞外鲜卑山,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逃循。公元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公元91年,东汉政府和南匈奴对北匈奴进行了致命打击,北匈奴西迁后鲜卑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
1;公元2世纪中叶,鲜卑首领檀石槐(136年-181年)统一了鲜卑诸部,后来被部落推举为大人(首领),建牙帐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今内蒙古商都县附近)仇水(今东洋河)。随后,檀石槐率部北拒丁零,东败扶余,西击乌孙,南扰汉边、尽据匈奴故地,建立了包括宇文、慕容、拓跋、段、乞伏等部的强大的军事部联盟。檀石槐又把其地分为三部,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夫余、濊貊二十余邑为东部,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余邑为中部,从上谷以西至敦煌、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各置大人管治,皆隶属檀石槐。但联盟随檀石槐的死而瓦解,继起的是不断强大的拓跋鲜卑。
2;在西晋至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分为三大支部。
东鲜卑:东部有段部、慕容部(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宇文部等(北周)
北鲜卑:北部,即中部,有著名的拓跋部(北魏,东魏和西魏),以及与其多次交战的柔然。
西鲜卑:慕容廆之庶兄慕容吐谷浑率部从东北迁到青海东部,称为吐谷浑。鲜卑、乌桓与匈奴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夏国)。鲜卑与敕勒融合形成乞伏部(西秦)。秃发氏与拓跋同源(南凉)。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8: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archlight 于 2011-1-9 18:37 编辑

柔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鲜卑人的一支。柔然在蒙古语中有另一名字阿跋加(abarga)(像蛇的,像虫的)这也是突厥人对柔然的称呼,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古代民族,主要是柔然和敕勒。公元3世纪中叶,柔然的最高统治集团郁文闾氏之始祖木骨闾,是力微时被拓跋鲜卑掠获的奴隶,后免为骑卒。3世纪末,猗卢总摄拓跋三部时,木骨闾恰因“坐后期当斩”罪,“亡匿广漠溪谷间”,并集合逃亡者百余人,依附游牧于阴山北意辛山一带的纥突邻部。木骨闾,一说为“首秃”(或指髡头)之意,由于“木骨闾与郁文闾声相近,故后子孙因以为氏”。木骨闾卒,子车鹿会雄健,不断兼并其它部落,拥有不少部众和财富,成为世袭贵族,以柔然自称。役属于拓跋鲜卑,“岁贡马畜貂豽皮。冬则徙度漠南,夏则还居漠北”。车鹿会死后,经吐奴傀、跋地,至地粟袁卒,其部分为二:地粟袁长子匹候跋继父居今内蒙自治区河套东北、阴山以北一带原柔然游牧地。缊纥提所统的西部,从河套向西扩展到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代国被苻坚灭后,柔然曾一度依附于朔方塞外的铁弗匈奴刘卫辰部。拓跋珪恢复代国称魏后,于391年(北魏登国六年)向柔然发动进攻,匹候跋和缊纥提率部降魏。后缊纥提子社仑杀匹候跋,尽并其部,掠五原以西诸郡,远遁漠北。此时,正值北魏建国初期,拓跋氏锐意进取中原,与后秦、后燕、西秦以及南燕、南凉等政权互争雄长,无暇北顾,因而给柔然的发展以可乘之机。社攻破敕勒诸部落,尽据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水草丰茂的地区,势力益振。接着又袭破蒙古高原西北的匈奴余部拔也稽,尽并其众。整个蒙古高原和周围诸民族纷纷降附。柔然统一漠北后势力所及:“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亦即东起大兴安岭,南临大漠,与北魏相峙,西逾阿尔泰山,占有准噶尔盆地,与天山以南的焉耆接界,北至今贝加尔湖,“尽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柔然“常所会庭则敦煌、张掖之北”,即在今鄂尔浑河东侧和硕柴达木湖附近。从402年(天兴五年)社伦称汗至487年(太和十一年,豆太平三年年),敕勒副伏罗部脱离柔然为止,为柔然的兴盛时期。柔然在阿那瓌可汗时,曾一度复兴。然不久,爆发了被奴役的部落和奴隶的反抗斗争。至6世纪中叶,居住在今阿尔泰山南麓的原柔然锻工——突厥部日益强大。522年(北齐天保三年),突厥首领土门(伊利可汗)因求婚于阿那瓌被拒绝,联合高车,发兵击柔然,瓌兵败自杀。柔然王室庵罗辰等逃至北齐,而留在漠北的亦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余众立铁伐为主;西部余众则拥立邓叔子为主。东部柔然复为突厥击败投奔北齐,被安置于马邑川(今山西省朔县)一带。次年,庵罗辰等叛北齐返回漠北。经北齐追击,东部柔然基本上为之瓦解,庵罗辰下落不明。555年(北齐天保六年),突厥木杆可汗俟斤率军击溃西部柔然,邓叔子领余众数千投奔西魏。西魏虽优遇邓叔子,“给前后部羽葆鼓吹,赐杂彩六千段”,但在突厥使者一再威逼下,遂将邓叔子以下3000余人交与突厥使者,惨杀之于长安青门外,中男以下免,并配王公家。柔然汗国灭亡,余众辗转西迁。有的学者认为拜占庭历史上的阿瓦尔(阿哇尔)人,即是被突厥灭亡后西迁的柔然人。而留在漠北的柔然余众逐渐融合于突厥、契丹部落之中。
室韦公元5~10世纪主要活动在嫩江、绰尔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流域。又作“失韦”,或 “失围”。 中唐以后,文献上又把室韦称作“达怛”。室韦-达怛人是东胡后裔,是蒙古族的先民。自北魏时期起,室韦各部开始与中原王朝通贡。当时室韦人居住在今内蒙古东北部和嫩江流域,处在原始公社阶段。语言与契丹相同,都属东胡语言的方言分支。突厥汗廷统治蒙古高原之后,室韦人成了突厥臣属。突厥可汗派3个吐屯(总领几个部落的官员)统治室韦。在隋代,室韦分为5大部分: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南室韦在契丹之北,内分25 个小部落,已出现世袭的部落首领。自南室韦北行11日路程,便到北室韦之地。北室韦内分9个小部落,北室韦人曾派出贡使,向隋廷贡献方物。再往北,是钵室韦的居地,他们也分为若干小部落。深末怛室韦在钵室韦的西南。在他们的西北,是大室韦的居住地。都是穴居的游猎民。唐朝初年,室韦人还处在典型的原始公社阶段,“其国无君长”,“无赋额”。 部落首领称为 “莫贺弗”。据唐人记载,当时室韦人分成岭西室韦、山北室韦、黄头室韦、大如者室韦、小如者室韦、婆莴室韦、讷北支室韦等9部分。唐代蒙古高原动荡的局势把室韦人卷进同邻人的战争纷乱之中,刺激了他们的社会发展。 进入8世纪之后,称为“三十姓达怛”的呼伦贝尔高原室韦人,在反抗突厥汗廷统治的斗争中发展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一些室韦人逐渐向西向南移动,他们在文献中又被称为达怛。到回纥汗廷时期,漠北有九姓达怛,漠南有阴山室韦(又称阴山达怛)、黑车子室韦(又称黑车子达怛)。这些部落参与蒙古高原和唐朝北边的政治军事纠纷,迅速发生阶级分化。室韦各部不断向唐朝朝贡,接受唐朝所授都督、大都督等官号,出现了部落显贵。8~9世纪,唐朝人对呼伦贝尔高原一带的室韦人有了更多的了解。据记载,俱伦泊(今呼伦湖)“四面皆室韦”。泊西南有乌素固部落,其东有移塞没部落。河(今绰尔河)之南有塞曷支部落。其东有和解部落、乌罗护部落、 那礼部落。 在这些部落的东北有山北室韦。其北有小如者室韦、婆莴室韦。此外还有岭西室韦和人户众多的黄头室韦。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畔有大室韦、蒙兀室韦、落坦(一作“俎”)室韦。“蒙兀”是蒙古一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的最早记载。至辽代,室韦人先后被契丹贵族所征服,成为辽朝的臣属。契丹人把室韦-达怛人称作“阻卜”,金朝也常沿用此名称
室韦一词,据法国学者伯希和(即P.佩利奥)的推测,是“鲜卑”的同词异译。室韦—达怛人的语言是乌桓、鲜卑以来一脉相传东胡语言的分支,蒙古语便是从东胡语言的一支方言演变发展起来的。室韦—达怛人是蒙古族的先民, 是古蒙古人。840年,黠戛斯人南下, 迫使回鹘人西迁。室韦—达怛人乘机成批迁入漠北,使这一片原是突厥语游牧部落的牧地逐渐蒙古化,从而改变了蒙古高原的民族分布。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8: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archlight 于 2011-1-9 18:38 编辑

契丹—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伦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柔然部。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它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此时八个部落的名称分别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连。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势力。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契丹王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1125年,辽为金所灭,此后契丹逐渐被融合。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8: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archlight 于 2011-1-9 18:39 编辑

濊貊族系
秽貊(Yemack)—是生活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西北部的古老民族,又称貉hé、貉貊hémò或濊貊,古文献称之为“白民”,“毫人”或“发人”。濊貊族是由濊huì人和貊mò人汇合而成,以农业城栅为特点,不同于游牧族。是高句丽的族源之一。濊貊族在夏商时本居于山东半岛,属东夷民族,周灭商时,濊貊族被周所迫,大部分向东北迁徙,并以松嫩平原为中心定居下来,其活动竹范围比较广阔,最南端在长城以北,与燕国为邻;东北部在辽河以东,与肃慎族相接。濊貊族早在西周时代,就是周王朝的臣属国。春秋时期,齐桓公曾经发动过对濊貊的战争。战国时期,濊貊族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黍成为濊貊人的主要食粮。此时的濊貊族进入原始社会晚期,过著定居生活。(后来在东北地区建立政权的夫余和高句丽就是在融合濊貊等东北民族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秦汉之际,松嫩平原出现第一个国家——“濊王国”,就是濊貊人建立的。濊貊人的北支为索离族,索离族是著名的九夷之一,在北方的北夷索离国,即今嫩江以东、松花江以北的嫩江上游松嫩平原地带。
扶余国古国名,亦作凫臾、夫馀,是古东北亚民族濊貊的分支,亦是朝鲜民族族源之一。古朝鲜的高句丽和百济的王室都是来自扶余人。此外,北沃沮、东沃沮、濊和扶余的族属关系密切。扶馀人聚居于今日中国东北,那裡穀物丰盛,馀粮颇多,所以扶馀人的性格都很温厚。扶馀国从公元前2世纪立国到公元494年东扶馀国被高句丽灭国为止,历时约800年。扶馀的起源地位于今日中国黑龙江省的松花江流域中心,辽宁省昌图县、洮南县以北,至吉林省双城县以南,皆其国土。今昌团县之扶馀城即古扶馀王所居。扶馀最强盛之时,疆域达到万里长城以北,南达高句丽、东达挹娄、西接鲜卑,方圆约二千里(中国三国时代的一里约有今日450米,方圆二千里即约900公里的范围)。 扶馀最早在史书出现的地方是《史记》,在卫满朝鲜于公元前108年被灭国时就已存在。至西汉时期,被划入玄菟郡。汉武帝年,扶余开始向汉朝进贡。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扶余王曾来到洛阳。之后到了三国时代,辽东半岛被公孙氏支配。后来扶余受到鲜卑的攻击,慢慢步向衰亡。晋朝时由东夷校尉管理。至晋太康时,为慕容廆所破,旋即复国。最后在北魏被同是通古斯族的勿吉(一说高句丽)所灭亡。残留嫩江中游东岸的扶余人改称“豆末娄”、“达末娄”,主要生活在以乌裕河为中心的地区,已经建立起奴隶制性质的政权,生活是以定居的农业生产为主。后来,在东邻勿吉人的进攻和西邻室韦人的袭扰下,主动与中原政权建立贡属关系,从北齐直至隋唐之际。根据考证,豆末娄的前身是在族属上与北扶余有关的北夷索离国。豆末娄在八世纪初,被黑水靺鞨及室韦诸部所吞并。至此,松嫩平原上濊貊——扶余族系统已经完全融合到肃慎和东胡系统之中。唐薛仁贵征高句丽,尝攻拔之。金朝置蒲与路,明朝置福馀卫,皆扶馀之音转也。
北扶余(公元前239年-公元前58年)是一个曾位于今中国东北的古老国家,亦作高句麗。公元前239年由檀君朝鲜王室和将军解慕漱创建。檀君朝鲜灭亡后,解慕漱经过6年的征战于公元前239年建立起了北扶余国。公元前195年解慕漱传位给他的儿子慕漱离。慕漱离在位期间,北扶余延续扩张领土。公元前170年,慕漱离去世后,其子高奚斯成为北扶余第三任君主。高奚斯继续了其前辈的扩张政策。公元前121年,高奚斯去世后,其长子高于娄继位直到公元前86年。公元前86年,高于娄的兄弟解夫娄继承北扶余王位。解夫娄执政不到一年,高豆莫就与他争权。解夫娄败给高豆莫后,逃到迦叶原,建立了东扶余。高豆莫成为北扶余第五代君主后,改名北扶余为卒本扶余。高豆莫死后,高无胥继位。朱蒙继位后将卒本扶余改名为高句丽。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8: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卒本扶余卒本扶余是北扶余国的一个延续国。前86年,高豆莫打败解夫娄夺到北扶余王位后,将北扶余改名为卒本扶余。
高豆莫(前108-前60)
高无胥(前60-前58)
东扶余(公元前86年-22年或410年)是北扶余的一个延续国,后被高句丽所吞并。据《三国史记》记载,原北扶余君主解夫娄与高豆莫为王位发生争斗后,迁都到朝鲜东海附近的迦叶原,建立东扶余。解夫娄是北扶余第三任君主高奚斯的儿子。解夫娄的兄弟高于娄在公元前121年成为北扶余第4任君主。公元前86年高于娄去世后无继承人,解夫娄接任北扶余王位。不过很快被高豆莫逐出北扶余。解夫娄带领其随从者东迁,86年,在迦叶原建立东扶余。建国后,解夫娄向北扶余表示了臣服。据《三国史记》记载,年老无继承人解夫娄在湖边的一块大石头下捡到一个看上去像青蛙的金色小孩。解夫娄给小孩取名金蛙,立为王子。公元前48年, 解夫娄让位给金蛙王。金蛙王继位后很快就结束了与北扶余的潘属关系,宣称自己为大王,并追加解夫娄大王称号。金蛙王后来遇到了柳花,并把她带到了宫中。柳花受到阳光照射后,生了朱蒙。金蛙王的7个儿子都很恨朱蒙。尽管金蛙王尽力保护朱蒙,朱蒙最终还是跑到卒本扶余,并建立高句丽。金蛙的长子带素继承王位后开始攻打高句丽瑠璃王。后来,高句丽的第三任国王大武神王发兵攻东扶余并将带素处死。东扶余出现内乱而瓦解,领地被高句丽所吸收;而带素的三弟曷思带同残部退往鸭绿谷,是为曷思王,建国后扶余。公元285年,依虑王再带领后扶余往东逃往沃沮地,即今日中国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后来他们被广开土王侵略,最后被长寿王征服。494年被高句丽灭亡。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8: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公元前37年东夫余王金蛙之养子东明王-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遭到带素王的谋杀后,逃离东扶余,来到卒本扶余(现今辽宁桓仁地区),与卒本扶余国王延陀勃的女儿召西奴结婚,后又成为卒本扶余国国王,将卒本扶余改名为高句丽。
南扶余(百济)(前18年-660年)百济是高句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 是古代朝鲜半岛西南部的国家。百济的圣王在538年迁都之后,将原来的国号改名为“南扶余”。在朝鲜,百济与高句丽,新罗一起被称为三国。百济的鼎盛时期疆土涵括西朝鲜(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居于慰礼城的百济由于被马韩包围,所以经常受到马韩的侵扰。公元10年前后,百济并吞了马韩。百济是海上的强国,通过海路与中国和日本进行政治和贸易往来。公元660年,百济被新罗和唐朝的联军灭亡。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18: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罗—
辰国;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的朝鲜半岛国家,北与檀君朝鲜相邻。辰国被认为是三韩的前身,其都城可能在汉江之南。韩国民族主义历史学者申采浩在他1931年所著的《朝鲜上古史》中坚持认为辰国是檀君朝鲜的三个省(‘Three Confederate States of Gojoseon’)之一(另外两个省是弁朝鲜 Beonjoseon (2333 BCE - 108 BCE) 马朝鲜 Majoseon (2333 BCE - ?))。这种设想是把三韩夸张和夸大为并不存在的三朝鲜辰国被认为是像三韩一样的部落联盟式的国家。从辰国能与卫满朝鲜抗衡并能派特使到汉朝的角度上看,辰国应存在稳定的中央集权。从考古上看,辰国是朝鲜青铜器文化,其中忠清道全罗道发现的朝鲜青铜器为最多。三韩中的辰韩沿用了辰国的名字。马韩曾宣称自己是辰国之王。
最早关于辰国的记载为《三国志》:“辰韩者,古之辰国也. 而同样的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中有记载:“辰韩在马韩之东,其耆老传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有城栅,其言语不与马韩同”,所以辰韩与辰国的关系就变得无法查证,而辰国被称为古国,其究竟存在于什么时候也有待考证。而与日本国起源有关的一种假说 騎馬民族征服王朝説认为辰国的王是属于扶余族的系統,辰国灭亡后,末裔成为日本的皇室祖先。
三韩:是古代(公元前2世纪末至公元后4世纪左右)朝鲜半岛南部三个部落联盟(马韩辰韩,弁韩)。三韩后来被朝鲜三国所吸收。三韩存在时期有时也被称作“前三国时期”。“韩”在韩语中是“伟大”或“领袖”的意思,与“可汗”同源。三韩的前身被认为是陨落的古朝鲜辰国。到4世纪马韩已被百济完全吸收。辰韩新罗吸收,弁韩则演化成伽倻后又被新罗吸收。三韩被认为是城邦式的松散联盟。城邦的统治阶级被认为是政治和萨满教的混合体。每个城邦都有其自身的统治者,但无证据表明世袭制度的存在。辰韩沿用了辰国的“辰”字。 弁韩的另一个称呼“弁辰”也使用“辰”这个字。另外马韩的统治者在一段时间称自己为辰王表示对整个三韩的统治。马韩是三韩中最大的一个,由54个城邦构成。大致位于全罗道忠清道京畿道。后来百济统一马韩。马韩的目支部是三韩首脑,并规定新归化的辰韩人不得任首领。辰韩主要位于洛东江以东,由12个城邦组成。其中的一个城邦后来吸收了其它城邦发展成新罗弁韩由12个城邦组成,发展成伽倻后被新罗吸收。弁韩位于洛东江以南和以西
伽倻:(42年-532年)亦称加耶、伽耶是位于朝鲜半岛南部洛东江流域由弁韩发展起来的一个国家联盟,由许多小的城邦组成。伽倻后被朝鲜半岛三国之一的新罗所吸收。据《三国遗事》记载,42年,6个载有天子的大蛋从天而降。 6个男孩破壳而出,12天后长大成人。其中一个叫首露,成了金官伽倻的国王。另外5人分别建立了大伽倻星山伽倻阿罗伽倻古宁伽倻小伽倻391年412年之间,伽倻联盟在高句丽的压力下瓦解。不过伽倻联盟的剩余仍保持着政治上的独立。由于伽倻与百济联盟打新罗,出于报复新罗562年吞并了伽倻的剩余。 一部分伽倻遗民逃到日本
新罗:(前57年—935年) 为朝鲜半岛三国之一,最初由辰韩朴氏家族的朴赫居世居西干创建。660年和668年,新罗联合唐灭了百济和高句丽,统一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立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发表于 2011-1-9 19: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的扶余族系太过牵强~不过很迎合朝鲜民族~东亚大国的心态
发表于 2011-1-9 19: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9# Damin_MJ

还好吧……扶余系貌似学界大多数还是认为是朝鲜一脉的吧……最起码到高句丽应该还是公认的。
发表于 2011-1-9 20: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恩·,还好公认为是突厥后裔的土耳其人没哭着喊着跟蒙古国要从Bayanoulgiy到Dornod的土地和突厥石人。
Bayanoulgiy的Kazak也没有对Mongol表现出“所谓”原住民的优越感。
高勾丽还达不到东北亚的高度,充其量无非是南满洲的一部分加朝鲜半岛的北部。
发表于 2011-1-9 21: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亚的历史很复杂  来了又去 走了又来
发表于 2011-1-9 22: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主要的想法是
在很多学术分类里
肃慎都被认为是貊的近亲 本是貊的一支
主要是对于貊系是否包括肃慎系,而肃慎系和扶余系是否同源的问题,有过很多争论。
发表于 2011-1-10 12: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现代基因学的角度来看东北亚的民族来源 结果如下:
发表于 2011-1-10 12: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5-6万年前 第一批现代人从非洲走出到达东北亚 先假定这批人为C3人群 这群人的亲戚 现在分布于东南亚尼格里特C1人群,澳大利亚土著C2人群,以及印度南部的土著C4和C5。    后来C3继续发展,从东北亚扩散到西伯利亚和北美洲西北部。在西伯利亚中央地区的,基本上是C3人群的一个分支C3c。C3的另外一个分支C3d则走向了美洲。而C3的主要人群还是留在了东北亚从贝加尔湖到太平洋,从外兴安岭到长白山的土地上。 C3人群的后裔为:满族和锡伯族中的30% 蒙古族中的50%,达斡尔族的40%,西伯利亚通古斯民族80%(主要为C3c人群的后裔),鄂伦春和鄂温克中的60%,赫哲族中的30% ,朝鲜韩国人的20%,日本人的10%,哈萨克族的60%,维吾尔族的30%。以及北美西北部印第安人的30%。  在汉族中 也有10%左右的人属于这一人群。
发表于 2011-1-10 12: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与C3一起到达东北亚的,还有一个D人群,这个人群现在分布较少。当时可能由于C3人群的进攻,D人群逃离大陆和平原,最后主要在岛屿和高原定居。他们的后代是日本的阿依努人,在日本的大和族中,也有40%的该人群。朝韩有5%中左右的该人群分布。其他东北亚民族中未见。但是藏族中有高达50%的该人群出现。
发表于 2011-1-10 12: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2-3万年前,又一支走出非洲的人群来到了亚州。这支人群在印度次大陆分为两大派,NO人群和P人群。NO又分为N人群和O人群。而P人群则留在中亚草原,继续发展,发展出了R人群,和Q人群。各个人群向不同方向迁徙,并最后发展为不同的种族。
发表于 2011-1-10 13: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说N人群,这个人群一直向北迁徙,最后定居于西伯利亚西部平原和乌拉尔山两侧,并最扩散在北冰洋沿岸。并与早先到达的C3(C3c)人群相互影响,成为了西伯利亚西部和乌拉尔语系各个民族的祖先。 他们的后代是 雅库特人中的90%,芬兰人中的60%,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人中的50%-60%,俄罗斯人中的30%,俄罗斯的乌拉尔语系 少数民族楚瓦什人和马里埃尔人中的60%。  此外,在阿尔泰语系的民族中也有少量分布。鄂温克和鄂伦春人中的20%,蒙古族中的10%,达斡尔人中的15%,满族和锡伯族中的7%,朝韩中的5%。 西伯利亚东部通古斯语系各个民族中普遍有20%-40%的该人群分布。
发表于 2011-1-10 13: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Q人群,向着东北方向前进,最后度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在几万年的时间里遍布美洲大陆,成为印第安人和北极爱斯基摩人的主体。而在东北亚,Q人群也有分布,在鄂伦春和鄂温克中,Q人群大约有10%的分布。蒙古族中有5%的分布。满族,日本,朝韩中都在3%一下。在俄罗斯的楚科奇民族 和勘察加民族中,占到40%-60%
发表于 2011-1-10 13: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的各个人群,在1-2万年以前,在东北亚逐步融合,形成了阿尔泰语系民族的主体部分。下面 是另一波大规模移民的到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满族在线

GMT+8, 2024-5-3 17:2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