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1115 于 2018-9-10 12:12 编辑
满族抗日英烈佟麟阁将军共有子女六人,现健在的有二人。次子佟兵排行第五,生于1925年,今年80岁,现为西城区政协第十一届委员及政协下设的“港澳侨台委员会”委员。在7月7日卢沟桥抗战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佟兵讲述了父亲佟麟阁将军及家庭成员的故事。
我父亲佟麟阁是满族人,1892年10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边家坞村。我的祖父佟焕文和祖母胡氏都是农民,我父亲是长子,他有个弟弟叫佟禄阁。 父亲45岁牺牲在战场上 1937年7月7日,日寇在卢沟桥发动侵略战争,父亲作为最高指挥官,在南苑召开军事会议,下令驻守宛平城的部队“坚决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步”。7月28日晨,日寇对南苑军部发动总攻,父亲率驻军和军训团爱国学生5000余人与敌激战,当日中午在丰台区南苑时村中弹殉国,终年45岁。 母亲曾在军中组织随军家属纺纱织布、制作军服,被冯玉祥誉为“模范夫人”。1927年北伐战争中,父亲在前线受困,母亲曾跨上战马,背着未满三岁的我,穿越战场,将军饷送至军前。父亲牺牲时,母亲强压悲痛独自办理了后事,一直不忍心对我的祖父祖母说出真相。二老于1952年和1953年相继去世时,都不知父亲早已殉国。 由于北平沦陷时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文革”期间的破坏,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只留下一张我与父母双亲的合影。这张照片是1933年摄于张家口,那年父亲41岁,母亲38岁,我8岁。 大哥是孙连仲的副官 我大姐佟凤华,生于1916年,逝于1954年,终年38岁。大姐1949年离开北平后,辗转去了台湾,1954年病逝于台湾,一生无子女。 我的三姐佟凤鸣,生于1922年,现已83岁。三姐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三姐夫熊先煜,抗战初期任国民党新八师参谋。解放战争时,熊先煜在贵州起义,解放后与三姐在重庆定居,三姐在重庆市第15中学任教师。三姐、三姐夫和女儿熊一娣均曾为重庆市政协委员。
父亲为什么叫我“小兵” 1955年,我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分配至北京第二医院药房工作,职称逐步升至主任药师,直到1988年退休也未换过单位。 每年7月28日,佟家人齐集香山将军墓1997年,经邓小平同志批示,国家追认佟麟阁为抗日烈士,颁发了证书,并由北京市政府整修了父亲在香山的墓地,列为“北京市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1968年去世的母亲,骨灰也移葬于父亲墓旁。 来自:法制晚报 讲述:佟兵 采写人:陆元
|